· 繁体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常委会公报

公报【2020】第九期

发布日期:2021-02-18 打印  |    字号:

 

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三十四次会议

 

202012月21日上午,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三十四次会议。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悦斋主持会议。 

会议表决通过了有关人事任免事项和区人大常委会关于接受个别专委会主任委员及人大代表辞职请求的决定。

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异动情况和代表资格审查情况的报告。按照区人大常委会的统一部署,依法补选严中兴、王怀卓、胡毅、张贻国、黄艳(女)、马为民等6名同志为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人民政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和“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情况的报告。报告明确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为政府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 

与会委员代表建议,一是要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完善未来五年发展规划;二是要强化新发展理念对我区发展全局的引领作用;三是要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四是要增强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普遍的获得感。

会议审议和通过了《武汉市洪山区人大常委会关于调整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时间的决定》,会议时间调整为2020年12月26日(星期六)下午召开预备会议,并于2020年12月27日(星期日)至29日(星期二)正式召开。 

会议讨论了《洪山区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听取了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筹备工作情况的报告。会议初审拟提交了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各项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元宏、杨元知、王树忠、肖顺祥、苏民益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出席会议。区“一府一委两院”主要领导、区政府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各街乡人大工委负责人及部分区人大代表列席会议。


 

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议程

 

一、人事任免事项;

二、听取区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异动情况和代表资格审查情况的报告;

三、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和“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情况的报告;

四、审议和通过《武汉市洪山区人大常委会关于调整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时间的决定(草案)》;

五、讨论《洪山区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讨论稿);

六、听取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筹备工作情况的报告;

七、初审拟提交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各项报告。


 

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日程

 

1221日上午9:00                      主持人:刘悦斋

 

一、人事任免事项;

二、听取区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异动情况和代表资格审查情况的报告;

三、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和“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情况的报告;

四、审议和通过《武汉市洪山区人大常委会关于调整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时间的决定(草案)》;

五、讨论《洪山区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讨论稿);

六、听取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筹备工作情况的报告;

七、初审拟提交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各项报告。

列席:区人民政府代理区长、区监察委员会主任、区人民法院院长、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区发改局局长、区财政局局长;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各工作委员会干部;区人大常委会各街道工作委员会、乡人大负责人;部分区人大代表。

 


 

关于付庆利等职务任免的议案

 

洪山区人大常委会:

提议:

付庆利任洪山区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

免去库盛国洪山区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职务;

免去余曙红洪山区人大常委会卓刀泉街道工作委员会主任职务。

请审议决定。

(提请任职干部基本情况附后)

 

 


 

        

——2020年12月21日在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

严庆平

 

尊敬的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首先衷心地感谢组织和人民对我的培养和信任,感激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支持和厚爱。根据安排,现在由我向区人大常委会作任职发言。

我于1965年2月出生,上海人,大学本科学历,1982年11月参加工作,198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1年部队转业后,一直在洪山区城管局工作。

在城管局任职以来,我能够迅速转换角色,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坚持民主集中,保持扎实作风,勤于钻研业务,有清晰的工作思路,突出重点要点,较好的完成了市、区下达的年度工作绩效目标。一是“大城管”考核工作为重点,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定期对全区城市综合管理考评成绩、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并适时建议全区组织召开专题工作调度会议,统筹协调各街道和相关职能部门,凝心聚力,团结协作,共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成绩。二是以创建和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为契机,敢于向铁路沿线、重点区域、薄弱区域等重拳出击,利用无人机、智慧城管巡检系统等新科技,结合人工徒步踏勘等方式查找并锁定问题,组织协调相关街道和单位开展专项突击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环境面貌。三是创新工作思路,通过持续推进“精致环卫”专项行动,确保全区主次干道环境卫生干净整洁,生活垃圾不积存不暴露,不断推进环卫领域管理水平提高。

这次从区城管局调整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对我来说,不仅是组织对我过去工作的认同和鼓舞,更是对我未来的期望和鞭策,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把今天作为一个新起点,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握紧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接力棒”,尽职尽责,勤勉工作,以新的姿态、新的干劲、新的作为,用实际行动向区委、区政府和全区广大退役军人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为此,我将坚决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化党建引领,提高退役军人工作能力

一是深化理论学习。思想政治上以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总书记讲话批示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市、区各级文件精神。业务学习上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为主线,努力钻研就业安置、优待抚恤、双拥共建、烈士褒扬、权益维护等政策法规,切实提高为退役军人服务的外在能力。

二是深化学深悟透。坚持多思多想,在学习领会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基本内容的同时,深刻理解其中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真正深层次理解退役军人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提高为退役军人服务的内在能力。

三是深化知行合一。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思考退役军人事务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做好谋划准备,在工作上准确运用理论知识,妥善处理和应对问题,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切实提高为退役军人服务的融合能力。

二、优化工作体系,提高退役军人工作水平

一是优化政策落实体系。坚持依法行政、科学管理,以拟出台的《退役军人保障法》为根基,以《退役军人安置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烈士褒扬条例》等行政法规为主干,按照省市区相关制度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我区实际,集中攻关退役军人重点难点诉求。总结以往工作中的好经验,研究探索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新办法,优化退役军人工作政策落实体系,切实提高我区退役军人工作政策落实水平。

二是优化服务保障体系。坚持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原则妥善安置、合理使用退役军人,以服役贡献和德才条件为依据,按照“阳光安置”机制,下大力解决安置历史遗留问题,强化政策刚性,进一步研究退役军人安置办法,充实退役军人教育培训体系,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创业扶持,探索优化有洪山特色的自主就业创业环境,激发广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热情。做好随军家属安置工作,服务部队集中精力专司打仗、专谋打赢。加强优待抚恤,严格按照政策落实各类优抚人员待遇,提前酝酿退役军人优待证相关工作,坚持优抚本质属性,按照贡献与待遇匹配、普惠与优待叠加的原则,创新待遇保障举措,研究制定优待目录清单,优化退役军人困难援助机制,对生活困难退役军人,在享受社会保障基础上,依据困难程度区分层次进行帮扶援助,切实提高我区退役军人工作服务保障水平。

三是优化管理教育体系。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保障并重,褒扬彰显退役军人为党、国家和人民牺牲奉献的精神风范和价值导向。大力弘扬英烈精神,加强英烈纪念设施管理,推进军人公墓建设,建立健全烈士祭扫制度和礼仪规范,依法保护英烈荣誉,宣传英烈事迹和英雄故事。健全表彰激励机制,深化双拥模范创建活动,定期进行退役军人工作表彰,邀请优秀退役军人代表参加重大活动,坚持开展送立功喜报、悬挂光荣牌、走访慰问等活动。注重宣传引导,利用新媒体大数据,发掘推广退役军人先进典型,讲好退役军人故事,营造全社会尊崇军人的浓厚氛围。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将退役军人党员全部纳入党组织管理。加强思想教育,压实基层组织责任,对我区退役军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法治教育。严格党员管理,做好退役军人党员组织关系转接,依托基层服务站点,加强退役军人流动党员管理。探索建立诚信机制,将退役军人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将待遇保障与现实表现挂钩,对违法乱纪者给予惩戒,对建功立业者给予激励,引导他们珍惜荣誉、永葆本色,切实提高我区退役军人教育管理水平。

三、强化责任监督提高退役军人工作质量

一是强化党建责任。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建好班子,带好队伍,管好自己,当好表率,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保密工作主体责任,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推进同落实。充分利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凝聚局党组班子力量,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大力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培养锻炼全局党员的党性修养,切实提高党建工作质量。

二是强化领导责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敢于担当,要求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感染和带动单位党员干部见贤思齐,形成上行下效、转变作风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领导班子建设质量

三是强化监督责任。认真抓好干部日常管理工作,通过考勤打卡机、学习签到表、学习强国记录等方式方法,督促党员干部不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廉洁奉公、乐于奉献的退役军人服务管理队伍,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综合质量。

尊敬的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我将以如履薄冰的责任感,始终坚持用心主动地开展工作,维护好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始终坚持局班子团结,齐心协力将退役军人工作做得更好;始终坚持职责重于泰山,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始终坚持谦虚谨慎,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自觉接受大家的监督。

我将积极适应职能职责新变化,与班子成员一起、与全局干部职工一道,不辱使命、锐意进取,奋力开创新时代我区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新局面!

谢谢大家!


 

——2020年1221日在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

 

 

尊敬的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有关规定和人大常委会的安排,我作为区国资监管局局长拟提名人选,谨向区人大常委会作如下供职报告,请予审议。

一、主要工作经历和工作情况

我于1969年9月出生,浙江人,大学本科学历,1990年12月参加工作,200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区财政局基层财政所及多个业务科室、综合科室工作,历任科员直至科长,并于2013年始,担任区财政局党组成员,参与领导分工;2018年3月,调整至区商务和旅游局(招商局),任党组成员、副局长;2019年3月,调整至区国资监管局,任党委委员、副局长。

这些年,个人的点滴成长均离不开组织教育和培养。回顾自身工作经历,不论身处何种岗位、何种职务,我都能够做到以大局为重,个人服从组织,岗位对标责任。2017年,我带领业务科室完成全区集体“三资”监管升级,推进集体“三资”平台交易健康实施、推进集体“三资”公开平稳运行;2018年,面对我区利用外资目标重重困难,本人积极履责,从存量入手,力求增量突破;从服务入手,力求服务增效,完成了当年全区利用外资目标任务4.5亿美元;2019年至今,立足国资监管职责,本人积极组织完成集体经济产业用地全面清理、探索集体经济组织股权管理、经营激励、股民分红分配管理、投资管理的工作路径;聚焦解决国企党建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持续推动“红色引擎工程”拓面提质。

二、提请任命后的打算及思路

作为受党培养多年的一名同志,我清醒知道国资、集体“三资”监管工作在保障区委、区政府决策落实,致力于推进、支持、打造我区成为国内一流的“大学之城”以及武汉创新驱动核心动力区的重要性。以此为激励,区人大常委会若能通过我的任命,我将立足新起点,努力做到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聚焦国资,紧紧围绕“管资本”这条主线,从总体要求、重点措施、主要路径、支撑保障四个维度,以管资本为主加快推进国有资产监管职能转变;聚焦集体“三资”,从规范基层权利运行入手,突出风险防范,突出发展增效。具体而言:

一是突出学习提升。致力于自身理论成熟,政治坚定,借助中心组学习、网络课程和个人自学等各种途径,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此为基础,认真开展调查研究,问计基层,勤思善谋,学以致用全面提升自己领导、决策、协调能力,提高自身应对突发事件、公共危机等重大问题的能力,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是突出国资监管。转变监管理念,从对企业的直接管理转向更加强调基于出资关系的监管,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进一步厘清职责边界。明确监管内容,牢牢把握“管资本”的实质内涵,聚焦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坚决履行“管布局、管运作、管回报、管风险、管党建”五大管理内容。调整监管重点,立足国资监管工作全局,着眼于国有资本整体功能和效率,加强系统谋划、整体调控,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统筹配置国有资本,持续优化布局结构。完善监管方式,坚持权由法定、权依法使,改变重审批、轻监督等带有行政化色彩的履职方式,更加注重以权责清单为基础,厘清职责边界;以法人治理结构为载体,规范行权履职;以分类授权放权为手段,激发企业活力。以此落实出资人意志,履行出资人职责。

三是强化集体“三资”监管运营。致力于抓规范,一张蓝图绘到底,进一步完善集体“三资”综合监管系统建设,从细处入手,对照问题不足,拾遗补漏,实施升级改造,强化“财务监管、资产登记、资产交易、证照管理、手机公开APP”等五个适时联动平台的运行质效。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排查摸清集体资产、资源底数,完善内控制度建设,优化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治理结构,以此推动集体“三资”规范化、透明化、制度化运行,实现集体“三资”监管“管理科技化、运行规范化、监督实时化致力于强发展,针对集体经济“保值增值不足、资源利用方式粗放、产业用地闲置、经营管理体制陈旧”等等问题,强化系统思考,构建统筹有力的工作格局;完善与集体经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分红分配机制,建立健全村(股)民分红增减机制;探索集体资产增值新路径,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业态,探索集体企业经营新模式;推动集体产业用地分散零星开发向统筹集约开发转变,推动集体经济低层次物业出租向优质新型物业出租转变,推动集体闲置资金由行收息向多元化投资转变,推动集体经济从行政化管理向现代公司化管理转变,全力促进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壮大。

四是突出勤政廉政。坚持从我做起,从严要求,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觉接受人大及常委会的法律监督,接受人大的检查、询问、质询。在具体工作中,我将完善建立并严格执行国资内部风险防控制度和权力运行管理流程控制,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高效运行。与此对应,督促规范全体国资、国企干部,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自觉净化朋友圈、社交圈,强化勤廉的意识;自觉坚持民主集中制,集思广益,科学决策;自觉严以用权,维护局党委、局领导班子的统一领导;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

三、针对提请任命的态度

尊敬的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本次人事任免是组织与人民对我的挑选,如果人大常委会通过我的任职,我将按照上级的要求和供职报告的承诺,切实履行职责,全力担起重任,不辜负组织和人民的期望;如果不能通过我的任职,我将正确对待,服从组织安排,一如既往勤勉尽责。

谢谢大家。


 

洪山区人大常委会关于接受鄢裕高辞去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请求的决定

(草  案)

(提请2020年12月21日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会议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相关规定和《湖北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事任免工作条例》第六条的规定,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决定:接受鄢裕高辞去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

 


 

洪山区人大常委会关于接受李东辉辞去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请求的决定

(草  案)

(提请2020年12月21日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会议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五十五条的相关规定,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决定:接受李东辉辞去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

 


 

洪山区人大常委会关于接受李建华辞去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请求的决定

(草  案)

(提请2020年12月21日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会议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五十五条、第五十六条的相关规定,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决定:接受李建华辞去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其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职务相应终止。


 

洪山区人大常委会关于接受库盛国辞去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请求的决定

(草  案)

(提请2020年12月21日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会议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五十五条、第五十六条的相关规定,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决定:接受库盛国辞去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其人大常委会委员职务相应终止。

 


 

洪山区人大常委会关于接受丁才华辞去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请求的决定

(草  案)

(提请2020年12月21日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会议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五十五条的相关规定,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决定:接受丁才华辞去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

 


会议使用

会后收回

 

 

关于人事任免和个别人员辞职情况的说明

——2020年12月21日在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

洪山区人大常委会代表人事任免工作委员会主任  梁习成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湖北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事任免工作条例》和《洪山区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办法》的相关规定,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区人民政府、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分别向区人大常委会提出了人事任免议案,1名区人大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4名区人大代表向区人大常委会提出了辞职请求。区人大常委会代表人事任免工作委员会对人事任免议案和相关辞职请求进行了初审,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关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提请任免议案有关情况的说明

根据工作需要和区委决定,付庆利、库盛国、余曙红三位同志分别调整了工作岗位。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提议付庆利任洪山区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免去库盛国洪山区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职务,免去余曙红洪山区人大常委会卓刀泉街道工作委员会主任职务。

付庆利,女,汉族,1969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湖北郧西人,大学本科学历。该同志政治立场坚定,严守组织原则,严格组织管理,坚决服从组织决定和领导。该同志工作中积极主动作为,扎实肯干,有一定的应对复杂局面和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先后在区委610办、区委政法委工作,分管办公室、政治处、执法监督等工作,认真落实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各项任务,配合做好相关机构改革、相关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工作,确保政法委机构改革工作顺利进行。该同志为人诚恳,团结同志,群众基础较好。

二、关于区人民政府提请任免议案有关情况的说明

根据工作需要和区委决定,严庆平、万山、丁才华、刘旺林等四位同志分别调整了工作岗位。区人民政府提议严庆平任洪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万山任洪山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局长,免去丁才华洪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职务,免去刘旺林洪山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局长职务。

严庆平,男,1965年2月出生,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现任洪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该同志政治立场坚定,政治素养过硬。自觉与党组织保持一致,认真执行市、区工作安排。讲党性、顾大局。该同志工作作风深入,勤于钻研业务。从部队转业到区城市管理执法局,从分管执法到分管大城管、环卫、人事等领域,该同志能够迅速转换角色,工作思路清晰,突出重点要点,坚决完成市、区下达的年度工作绩效目标。以“大城管”考核工作为重点,统筹协调各街道和相关职能部门,凝心聚力,团结协作,共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成绩。以创建和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为契机,组织协调相关街道和单位开展专项突击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环境面貌。创新工作思路,通过持续推进“精致环卫”专项行动,不断推进环卫领域管理水平提高。该同志民主作风好,亲和力较强,群众基础较好。

万山,男,汉族,1969年 9月出生,湖南湘潭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现任洪山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党委书记。该同志政治立场坚定,组织观念强,能够做到以大局为重,个人服从组织。该同志工作中坚持岗位对标责任,该同志先后任职于区商务旅游局及区国资监管局,立足不同岗位,能够坚持目标引领,迎难而上。立足国资监管职责,大力促进集体“三资”监管升级,推进集体“三资”平台交易健康实施、完成集体经济产业用地全面清理、实施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综合评价、启动集体“三资”风险预警、探索集体经济组织股权管理、经营激励、股民分红分配管理、投资管理的工作路径。聚焦解决国企党建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问题,积极推动党的领导与国有企业科学治理相协调,量化25项工作任务,配套完善制定15个工作制度;持续推动“红色引擎工程”拓面提质。该同志为人低调谦虚,团结同志,群众基础较好。

三、关于区人民法院提请任免议案有关情况的说明

根据工作需要,沈波调整工作岗位,熊刚、贾凤华到龄退休,顾青本人提出辞职请求,经区人民法院党组研究,洪山区人民法院院长闫小龙提议沈波任洪山区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长,免去熊刚洪山区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职务,免去贾凤华洪山区人民法院审判员职务,免去顾青洪山区人民法院审判员职务。

沈波,男,1970年6月出生,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该同志具备良好的党性修养,综合素养高,审判业务能力强。2018年1月以来,共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437件,审结397件。工作中顾全大局,有高度政治敏锐性,审判管理中注重办案质量,能够在司法服务、司法公开等方面下功夫,敢于承办疑难复杂案件,审结了一批关系营商环境改善的重点案件,维护了辖区社会稳定。该同志真诚待人,有组织原则,善于团结同志,工作中严谨细致、廉洁自律、纪律严明。

四、关于区人民检察院提请任免议案有关情况的说明

根据工作需要,李颖、赵花蕊两名同志到洪山区人民检察院挂职,两名同志均提名为洪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员、检察委员会委员人选。袁春义、殷善武因工作岗位调整,不再担任洪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职务。洪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杨屹东提议李颖、赵花蕊任洪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员、检察委员会委员(挂职),免去袁春义、殷善武洪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职务。

李颖,女,1983年2月出生,汉族,籍贯河南南阳,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现任武汉市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四级高级检察官。该同志在思想上政治坚定,在学习上积极上进,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作为业务骨干,荣获“武汉市十佳公诉人”(第一名)、“湖北省优秀公诉人”(第二名)、“武汉市三八红旗手”等二十余项省级、市级荣誉,入选首批全国经济犯罪检察人才,湖北省检察机关普通刑事案件专家指导组成员,长期在刑事检察工作的前沿领域从事一线办案工作。在工作中,敢于担当,业务扎实,恪守检察官客观公正义务、严格执法、秉公办案。善于思考,先后在《检察日报》等报纸期刊发表调研文章十余篇、信息五十余篇。该同志能够始终严守政治纪律,恪守职业操守,为人诚恳,踏实做事,规范执法,文明办案,廉洁自律。

赵花蕊,女,1983年6月出生,汉族,籍贯河南濮阳,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现任武汉市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四级高级检察官。该同志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忠诚于党的事业,注重加强党性修养,在工作中时刻注意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该同志刻苦钻研业务,能力不断提升,逐步成长为业务骨干。先后获得2012年“全市民事抗诉案件办案能手”、2014年“全市民事抗诉案件办案能手”、第三届“湖北省民事行政诉讼监督业务十佳办案能手”、“首届全国民事行政检察业务能手” 等荣誉称号,并入选全国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人才库。办案同时,该同志注重全面提升素养,撰写的文章分别获得湖北省女检察官协会征文二等奖、中国检察学研究会民事行政检察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后论文三等奖。2014、2015、2016年连续三年年终考核被评为优秀,荣立三等功一次。该同志为人谦虚,团结同志,群众基础较好。

五、关于1名区人大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请求辞去相应职务的有关情况的说明

鄢裕高因工作调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相关规定和《湖北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事任免工作条例》第六条的规定,已经于近期提出请求辞去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十九次主任会议经过讨论,决定将《洪山区人大常委会关于接受鄢裕高辞去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请求的决定(草案)》提请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会议审议通过。

六、关于4名区人大代表辞职有关情况的说明

李东辉、李建华、库盛国、丁才华四名同志因各种原因,本人分别提出请求辞去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职务,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十九次主任会议经过讨论,决定将《洪山区人大常委会关于接受李东辉辞去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请求的决定(草案)》《洪山区人大常委会关于接受李建华辞去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请求的决定(草案)》《洪山区人大常委会关于接受库盛国辞去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请求的决定(草案)》《洪山区人大常委会关于接受丁才华辞去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请求的决定(草案)》提请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会议审议通过。

按照《洪山区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办法》的规定,区人大常委会代表人事任免工作委员会对付庆利、严庆平、万山、李颖、赵花蕊五名同志进行了任前法律知识考试,考试成绩为付庆利89分,严庆平88分,万山88分,李颖93分,赵花蕊92分。根据《湖北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事任免工作条例》的相关规定,沈波因在本届任职内参加过法律知识考试,故未要求其参加任前法律知识考试。

以上职务任免和辞职请求,符合法律程序,请予审议。


会议使用

会后收回

 

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补选代表的

代表资格的报告

 

洪山区人大常委会:

根据代表出缺情况和工作需要,2020年11月10日,洪山区关山街、和平街、花山街、区直机关战线、教育战线中的5个选区,按照洪山区人大常委会的统一部署,依法补选严中兴、王怀卓、胡毅、张贻国、黄艳(女)、马为民等 6名同志为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五十一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对当选代表的代表资格进行了审查。审查认为:6名当选代表符合宪法、法律规定的代表基本条件,补选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没有破坏选举和其他当选无效的违法行为,确认补选的严中兴、王怀卓、胡毅、张贻国、黄艳(女)、马为民等6 名代表的代表资格有效。现提请区人大常委会确认并予以公告。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洪山区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

                                         2020年11月11日

 

洪山区人大常委会关于调整洪山区

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时间的决定

(草  案)

(提请2020年12月21日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

 

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决定: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时间调整为2020年12月26日(星期六)下午召开预备会议,并于2020年12月27日(星期日)至29日(星期二)正式召开。

建议大会的主要议程是:

一、听取和审查洪山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二、审查和批准洪山区“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

三、审查和批准洪山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四、审查和批准洪山区202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2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五、听取和审查洪山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六、听取和审查洪山区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七、听取和审查洪山区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八、审议洪山区人民政府关于人大议案和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

九、审议和通过关于设立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的决定(草案);

十、选举。

 

关于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筹备工作有关情况的汇报

(提请2020年12月21日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

洪山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  李发明

  

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筹备工作启动以来,大会筹备办公室在区人大常委会党组的领导下,经过前期筹备,目前大会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现就筹备工作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的指导思想

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召开,是全区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开好这次会议,对于做好明年的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扬民主,组织人大代表认真审议大会的各项工作报告和议案,严格依法进行选举,动员并鼓舞全区人民在区委的领导下,务实重行、拼搏奋进,为加快建设高品质大学之城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区而努力奋斗。

二、关于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的议程

根据《地方组织法》关于区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规定,我们草拟了提请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预备会议通过的议程草案:一、听取和审查洪山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二、审查和批准洪山区“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三、审查和批准洪山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四、审查和批准洪山区202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2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五、听取和审查洪山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六、听取和审查洪山区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七、听取和审查洪山区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八、审议洪山区人民政府关于人大议案和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九、审议和通过关于设立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的决定(草案);十、选举。(见附件一P8)

三、关于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的日程安排

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定于2020年12月26日(星期六)下午召开预备会议,并于2020年12月27日(星期日)至29日(星期二)正式召开。会议日程拟安排为:12月26日下午代表报到,举行预备会议、党员代表大会和主席团第一次会议。12月27日上午9∶00大会开幕,12月29日上午大会闭幕,含代表报到和召开预备会议的时间共三天。日程安排了三次全体会议,即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通过大会选举和表决办法(草案),通过关于设立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的决定(草案),宣布主席团第一次会议决定事项;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区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区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第三次全体会议选举和表决大会各项决议(草案)。日程安排了一天半以上的时间审议大会的各项报告。(见附件二P9)

四、关于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的有关事项

(一)会议的规模。大会出席区人大代表248人;加上大会列席人员、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大会规模在500人左右。

(二)代表工作。区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刚才已经在会上作了关于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变动情况和补选代表资格审查情况的报告。区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前将公布补选代表名单。同时,为了让代表在区第十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审议好各项报告和议案,会前区人大常委会将委托各街乡组织本辖区人大代表开展视察活动。这些会前工作为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出席会议作了必要的准备。

(三)文件准备。11月初,我们专门部署了本次大会文件的起草工作,提出了要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已广泛征求区人大代表和街乡的意见,经主任会议讨论修改后,提请区人大常委会进行讨论和修改。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区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区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和洪山区“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洪山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洪山区202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2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等文件材料也一并提请本次会议进行初审。

(四)会场和生活安排。预备会议、党员代表大会和全体会议会场安排在区机关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厅,主席团会议安排在多功能厅,各代表团审议报告分别安排在区机关大楼会议室(162、163、222、235、246)、省残联会议室(多功能会议室、党员活动室)、附楼区会计核算中心会议室。本次会议不发代表补助,一般不安排代表住宿,按照会议标准安排用餐。为了开好大会,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已就大会的后勤保障工作进行了部署。

(五)大会的工作机构。为做好大会的筹备工作,区人大常委会成立由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牵头的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筹备办公室,筹备办公室下设秘书会务组、选举组织组、大会议案组、计划预算组、宣传简报组、生活保卫防疫组和会风会纪督导组等7个工作组,筹备办公室各组工作人员以区人大机关为主,根据需要,从区委组织部等有关单位抽调人员参加筹备。会议期间,设立大会秘书处,在秘书长领导下,办理大会主席团交付的各种事项和处理会议日常事务工作。秘书处由大会秘书长和副秘书长等若干人组成。

(六)会议的宣传工作。会议的宣传工作将按照会议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要求,注重宣传报道的实际效果,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宣传人民群众对人大会议的关注和对人大代表的期望,宣传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情况和大会的各项成果。会议筹备办公室将安排橱窗展板4块和一号厅外的电子显示屏,与区委宣传部一起做好会议的宣传报道工作。

(七)疫情防控工作。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已成立“两会”疫情防控专班,提前启动疫情防控保障工作,按要求配齐配强工作力量,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措施,做好参会代表、工作人员以及会议期间的疫情防控工作。

五、关于提请区人大常委会会议研究的有关材料说明

1、关于成立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临时党委和临时党支部的建议名单。临时党委由9名同志组成:林文书同志任书记,严中兴、刘悦斋同志任副书记,肖敏(女)、杨元宏、杨元知(女)、肖顺祥、苏民益、李发明同志任委员。各代表团临时党支部书记由各街、乡党(工)委书记担任。党支部委员由联合团团长、各街人大工委主任、乡人大主席和党员代表担任。(见附件三P13)

2、关于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主席团成员和秘书长名单。按照惯例,大会主席团成员由区十五届人大代表中的下列人员参加:(1)区委常委;(2)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3)区政协主席;(4)非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街乡党(工)委书记(含托管区);(5)各代表团团长。大会秘书长一般由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兼任,本次大会秘书长由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杨元宏同志兼任。(见附件四P15)

3、关于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名单。大会筹备办公室草拟了本次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名单,常务主席分别为:林文书、严中兴、刘悦斋、肖敏(女)、杨元宏、杨元知(女)、王树忠、肖顺祥、苏民益。(见附件五P16)

4、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执行主席分组名单将主席团全体成员分成3个组,作为主持各次全体会议的执行主席。(见附件六P17)

5、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副秘书长名单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和工作需要,人选不限于本级人大代表。根据以上原则,大会筹备办公室草拟了本次大会副秘书长名单。(见附件七P19)

6、按照惯例,我区历次人代会各代表团团长一般由各街乡党(工)委书记担任(考虑到实际情况,洪山街、九峰街代表团团长由区人大洪山街工委主任担任),副团长一般由不是团长的街乡党(工)委书记和各街人大工委主任、乡人大主席担任。依照以上情况,大会筹备办公室草拟了区第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团团长、副团长名单。(见附件八P20)

7、根据《地方组织法》和《代表法》的有关规定和我区历年做法,建议下列人员列席区第十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①不是区人大代表的市十四届人大代表;②不是区人大代表的区政府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③不是区人大代表的区在职市管领导干部;④不是区人大代表的大会副秘书长;⑤区委、区政府有关部门、事业单位负责人(政协委员除外);⑥辖区有关单位负责人;⑦区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负责人;其他需要列席人员。(见附件九P22)

8、特邀离退休的区委、区政府、区政协曾担任过正职领导和原区人大常委会正区级领导参加大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见附件十P27)

9、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提出议案截止时间为12月28日12:00。(见附件十一P28)

10、主席团会议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以主席团全体成员过半数通过。(见附件十二P29)

11、大会的选举表决办法,主要是采用举手表决方式和无记名投票方式,其中代表提名候选人截止时间为12月28日16:30。

12、为组织好本次大会的宪法宣誓活动,根据省市人大宣誓细则的相关规定,已制定了宪法宣誓工作方案及相关工作流程,届时印发给相关人员以供参考。

以上汇报请各位领导提出宝贵意见。


 

(审议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连同“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及“十三五”工作回顾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更是洪山历经磨难、浴火重生、全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奋战之年。一年来,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舍生忘死、顽强拼搏,取得了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战胜了历史第四大超高位洪水,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条战线上,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险滩,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生动展示了新时代洪山人冲锋在前、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勇挑重担、奋发有为的英雄气概。

这一年,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克服地域面积广、人口基数大、优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实际困难,不惜一切代价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最大限度提高收治率、治愈率,降低感染率、病死率,为取得武汉保卫战决定性成果贡献了“洪山力量”。

千方百计拓展资源,全力以赴救治生命、阻隔疫情。坚持应收早收。疫情爆发初期,在没有区属三甲医院的情况下,我们争分夺秒、想方设法多渠道拓展医疗资源,通宵达旦、一刻不停改造完成672医院、荣军医院等医疗机构床位近600张,开辟了就医绿色通道,极大提升了困难时期病患收治率。坚持应治尽治。我们始终把挽救患者生命摆在第一位,第一时间组建三级转运工作专班,紧盯方舱、定点医院等各类救治资源,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累计转运高风险人群20329趟次。坚持应隔早隔。我们坚决执行最严格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对所有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康复病人及无症状感染者,一律实行集中医学观察,严防死守阻断疫情传播。疫情期间,在全市率先启动隔离点建设,快速建成一批轻症治疗点,先后征用辖区87家民营医院、酒店,建设各类隔离点71个,共9827个床位,真正实现了“床等人”。

千方百计发动群众,努力实现高效封控、科学管控。实施严格封控。对294个小区412个点位进行集中封堵,硬质隔离总长度超过15公里;组织4156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全面落实“四必”要求,引导居民非必要不外出、不聚集;全区792个小区全部实行24小时封闭管理,守住了群众健康大门。积极创建无疫情街乡、社区、小区,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形成了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强大合力。组织细致排查。动态拉网式筛查甄别“四类人员”,同步组织开展流调7126人次,追踪并管理密切接触者9896人。建立区级大数据库,每日对各类病患信息进行精准核实比对,即查即报,分类处置,累计核实85批次、9240人次,确保了不漏一人。开展全面检测。在疫情初期,坚持应检尽检,协调辖区37家医院1000余名医护人员进驻隔离点,通过购置移动车载CT、开展血清抗体检测等方式,大幅提升检测效率,共检测重点人群31.6万人。在常态化防控阶段,全力组织全员核酸检测大会战,完成检测108万人次,实现了从“物理解封”向“心理解封”的巨大跨越。

千方百计协调筹措,竭尽所能保障供应、兜住底线。全力筹措防疫物资。通过发动社会捐赠、争取上级调拨、直接重点采购等多种渠道,筹集470.3万个口罩、38.47万件防护服等大批物资。着力保障群众生活物资。在社会运转按下“暂停键”后,我们始终把“让群众锅里有米、桌上有菜”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任务,组织下沉干部和志愿者2.5万多人,深入1222个社区网格,全力打通物资配送“最后一百米”,共帮助居民团购订货85万多份,为群众供应平价冷冻肉1053.4吨、活鱼138.7吨。用心用情做好困难群众保障。累计为困难群体发放爱心蔬菜包3.3万份、物资包1.2万份;临时新增11家重症(慢病)定点药店,解决了11000多名患者用药需求;集中安置“两山医院”建设维管人员1500余人以及滞汉人员、流浪乞讨人员792人。封城期间,全区实现了基本生活物资不缺、水电气网不停、社会秩序不乱,为封城抗疫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千方百计巩固成果,坚决做实常态防控、精准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牢牢盯紧“四站一场”,对境外和国内中高风险地区返(来)汉人员,严格落实“信息闭环、管理闭环”。累计接收境外返汉人员5298人、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汉人员5981人,均按要求从严甄别检测,从严隔离留观。充分发挥发热门诊、药店哨卡作用,强化发热人员接诊、转诊备案制度,防止发热患者脱离管控。完善常态化精准防控的各项机制,持续抓牢冷链食品检测、学校防范、社区管控等重点环节,落细落实应急预案,坚决守牢疫情防线。

在这场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抗疫斗争中,我区2位同志和广八路社区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200名个人和75个集体分别获得省、市、区表彰。他们的英雄壮举生动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鼓舞着洪山人民迈出加快疫后重振的坚定步伐!

这一年,我们坚持综合施策、精准调度、狠抓落实,搏杀二季度、冲刺三季度、决战四季度,全力以赴稳投资、促消费、抓创新、保企业,经济发展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疫后经济加快重振。紧盯全年目标任务,抢抓机遇、落实政策、拼抢进度,在经受疫情重大冲击的情况下,洪山经济总体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80亿元,基本实现预期目标,增速居中心城区第二;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2亿元,增速居中心城区第一。帮助工业企业以最快速度实现复工复产,推动制造业企稳向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中心城区第一;新增工业“小进规”企业21家,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80家,居中心城区第一。楼宇经济、总部经济聚势发力,中建三局城市综合体等总部楼宇建设有序推进,快手武汉总部等4个总部公司成功落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0亿元,增速居中心城区第一。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以功能区为载体,大力引项目、聚企业、强服务,努力打造疫后重振新增长点。高质量推动杨春湖高铁商务区滚动开发,华侨城欢乐天际、前霖实业等7个在建项目加快推进,西藏大厦摘牌供地,杨春湖城市展厅落成开放,中高压线改迁等配套工程进展顺利,商务区呈现软硬环境双提升、投资招商齐发力的良好局面。青菱生态科技新城建设提质增效,新引进卓尔—华谊电影小镇等2个项目,疫后全市首宗成交地块--武汉智联创星中心实现“3月底摘牌、6月份开工”。全区新入库亿元以上项目89个,新开工项目52个,长利科技大厦等项目基本完工。深入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线上线下同步招大引强,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个,签约总额328亿元,其中龙湖天街等4个项目签约金额均超过30亿元,招商引资总额突破600亿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支持性政策,高质量申报119个基础性、功能性、前瞻性项目,累计使用一般债券、专项债券等各类政策性资金49亿元。

创新动能进一步壮大。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大学之城,加快推动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全力打造环大学创新带。高水平推进中央创智区建设,理工大孵化楼二期、三期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诚功大厦主体封顶,华中科学生态城建设全面启动。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南湖城市副中心碧桂园·碧乐城、武汉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项目顺利落地。推动“洪山校友”品牌做实做强,举办武汉理工大校友招商会等活动,引进校友项目10个,签约金额150亿元。发挥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功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精准对接,培育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家,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75亿元。推动新技术、新应用与企业融合发展,新增“两化融合”贯标评定企业6家,培育国家隐形冠军示范企业1家;启动创建全省首个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着力提升融创智谷等创新载体品质规模,启动国际科创城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和激励体系,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28人,实现大学生留汉落户1.5万人。

市场主体强劲复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开展“送政策、听情况、交朋友、解难题、促平安”联系服务企业活动,累计走访企业4274家,解决各类问题1321 个。采取企业相亲会、直播带货、线上线下金融服务等多种方式,精准打好助企组合拳。先后帮助1097家企业、496家个体工商户申报纾困资金;协调银行为市场主体融资58.6亿元;为企业减免税收15.7亿元、社会保险费14.8亿元、房租近2亿元, 尽最大努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区域市场活力显著提升,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9万户,总量达14.2万户,均居中心城区第一。

这一年,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完善功能,按照国际化大武汉中心城区标准,不断增强城市韧性、提升城市品质、拓展城市内涵,城建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

防汛抗洪斗争全面胜利。面对雨情急、汛情猛、水位高、时间长的严峻形势,全面启动“Ⅱ级响应、Ⅰ级战备”机制,两千余名党员干部、民兵、群众顶高温、冒酷暑,在15.7公里武金堤上严防死守70多个日日夜夜,及时处理险情7处,确保了长江大堤洪山段经受住了长时间、高水位考验。科学落实防汛预案,天兴洲在水位超过28.42米后按预案主动扒口分流,621名岛上居民得到妥善转移安置,洲上灾后重建和生产恢复工作稳步推进。按照“一点一策”原则,及时完善排渍应急预案,发现内涝第一时间组织抢排,除个别点位外未发生影响交通的大面积渍水。整个汛期洪山实现未决一堤、未溃一坝、未亡一人,有力保障了辖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环境综合治理明显加强。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及省级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完成整改任务22项。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机制,大力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行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去年同期增加79天。强化水体治理,系统推进辖区湖泊港渠汇水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生态修复等工程,南湖片区165个小区及单位雨污分流改造基本完工,74处市政管网混错接改造全部完成。进一步落实河湖长制,加强岸线、水面常态化巡查管控,严打填占湖泊等违法行为,“水岸同治”力度不断加大。持续巩固军运会整治成果,深入推进“精致环卫”,大力实施占道经营、施工渣土、违法建设、垃圾分类、厕所革命等专项整治,城市面貌不断改善。积极打造生态园林城区,建设控规绿地71.1公顷、绿道10公里,植树1万株;新建口袋公园8个,完成白云路、书城路景观绿化特色路建设;花田花海、金秋菊展扮靓洪山,成为市民休闲打卡地。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全力服务市级重大项目, 6条轨道交通项目同步推进,8号线二期即将通车,两湖隧道工程全面启动。加快完善辖区路网,开工建设铁园路、白沙西路等22条道路,黄家湖西路、滨河路等15条道路建成通车,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新建停车泊位2.2万个,辖区停车难问题进一步缓解。加快老旧片区更新改造,全年完成三旧改造征收拆迁面积135万㎡,大洲K5扩大地块等3个项目征收完毕,幸福村、长征村等4个村实现整村拆除,高压小区、省妇幼片等11个项目完成供地。

这一年,我们坚持聚焦热点、兜紧底线、补齐短板,对标超大城市治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保卫战取得积极进展。

社会保障持续加强。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出台“稳就业21条”“大学生就业创业20条”,全力以赴稳住就业基本盘,落实惠企稳岗资金1.1亿元,实现城镇新就业2310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相对低位。完善职工维权服务机制,依法有效保障了职工合法权益。推动城乡居民全民参保,完成社保扩面4.1万人次。解决村改居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遗留问题。继续打造“阳光低保”工程,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保障房新开工3581套、基本建成5366套,筹集大学毕业生租赁房房源4.7万。新建9个“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和57个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站),专业化、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投入资金1032.8万元,建设、引进扶贫产业项目19个,为扶贫对象办理实事61件,组织扶贫消费1300余万元,有效确保了已脱贫村及贫困人口持续稳固脱贫。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统筹抓好物资储备、健康监测、封闭管理等工作,全区67所中小学、195所幼儿园及所有大学均顺利实现分批次复学。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建成中小学校3所,开工2所。辖区全口径一本上线率、示范高中上线率、普高升学率均创历史新高,洪山高中一本上线率居全市第六。提档升级157个社区文体设施,建成8个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和26个社区足球场,多元化市民文体休闲空间不断拓展。着力补齐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短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省妇幼保健院洪山院区、洪山区人民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区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全部开工。完成6家医院发热门诊规范化改造和2家发热门诊新建任务,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乡卫生院实现发热诊室规范化;改造隔离病床1020张;创建区域性中心社区医院3家。完成全国文明城市复检工作,市民文明素养显著提升。全面开展第七次人口普查。国防教育、兵役征集、民兵和预备役建设取得新进步,退役军人就业安置、优待抚恤、权益维护、双拥共建取得新成绩。外事、侨务、对台、科普、档案、地方志、保密等工作积极推进。青少年、妇女、残疾人及关心下一代事业健康发展。

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启动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成立街道综合执法大队,推动工作力量和工作重心下沉。完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功能,街乡、社区(村)网格化工作架构进一步健全。打造社区工作者成长链条,建立四岗18级岗位等级序列,强化社区工作者待遇保障和培训机制,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扎实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活动,办结群众信访事项4669件。加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办理法律援助事务6171件,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626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全力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盗抢骗”“毒赌黄”和非法传销,有力维护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全区有效刑事警情下降19.5%,其中电信网络诈骗下降13%。围绕智能化预警、精准化管控,着力强化基层治安防控能力,建设智慧平安小区36个。加强道路安全管理,交通亡人事故下降40%。加大消防安全工作力度,火灾警情下降11.3%。大力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强化市场监管,抽检食品、药品、重点工业产品以及农产品等产8000批次,全区未发生Ⅱ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和重大药害事件。

各位代表,这一年里,面对一系列风险与挑战,全区上下风雨同舟、携手共进,不畏生死、共克时艰,在大战大考中铸就伟大精神、书写忠诚担当,构筑起洪山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经过这一年艰苦卓绝的奋战,我们较好的完成了区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标志着我区“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十三五”以来,全区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内一流大学之城和武汉创新驱动核心动力区建设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步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我区先后获得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社会教育示范区、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全国健康促进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以及湖北省科技创新先进区、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湖北省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书写了无愧于时代的辉煌篇章!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区多项经济指标长期高于全市平均增幅,提前两年实现“百亿财政、千亿产值”宏伟目标,经济综合实力在中心城区稳步迈入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稳居中心城区前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十二五”末的1.2倍,从中心城区第四跃升至第三,增速稳居中心城区第一。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1971.2亿元;招商引资总额累计完成2699.7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3.66倍。市场主体规模增长到14.2万户,是五年前的1.6倍。

——发展质量显著提高。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GDP贡献度分别达到77.6%和29%。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了4倍以上,总数突破560家;产值亿元以上重点工业企业达36家,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占比超过30%。国家级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成立武汉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以出版传媒、数字娱乐、创意设计、文化教育等为代表的创意产业品牌。

——大学之城建设显著加快。推动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154家,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各类孵化载体面积突破70万㎡,融创智谷、创意天地、烽火创新谷等园区成为品牌创新载体。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有效满足了海豚传媒、里得电科等一批创新企业融资需求。大力开展招才引智,共引进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81人,留住大学生12.4万人。累计实施华师大创新创业中心、地大宝谷创新中心等区校合作项目177个,狮子山绿道、华师附小南湖分校等项目全面建成,环大学创新带建设呈现多点突破、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

——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市区累计投入城建资金497亿元,轨道交通7号线、8号线及杨泗港快速通道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新建道路202公里,路网密度提高1.6倍。实施更新改造项目68项,用地9261亩。投资136.7亿元,大力推进“四水共治”,建成江南第二出江通道等19项重大排涝基础工程;7个湖泊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均明显好转,12条黑臭水体治理已初见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辖区空气质量居中心城区前三。新建各类绿地532.7公顷,是“十二五”时期的3.3倍。高质量完成景观亮化、立面整治、场馆建设、赛事服务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保障任务,城市环境实现质的飞跃。

——民生福祉显著增进。累计投入8874.6万元,帮助天兴乡42名及新洲区1449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固脱贫,精准扶贫任务圆满完成。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新增普惠性幼儿园85所;建成义务段学校20所;重点大学录取率从32.3%提高到54.3%。公共卫生服务持续加强,引进一批优质医疗机构,新建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区所有公立医院实现药品零加成。文体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区文化大厦投入使用,157个社区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3个社区建成文体广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居中心城区第一。就业、创业、社保、养老、住房等各类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平安洪山建设持续深化,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每年财政资金78%以上用于民生领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五年高于GDP增速。

——政府自身建设显著加强。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干部队伍作风和政府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区政府挂牌机构由22家调减为12家,领导职数精简24%。在中心城区率先推行“行政审批3.0”版改革;“四办”比例分别达78%、97%、86%、100%。深入推进依法治区,主动接受区人大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累计办理区人大议案和区政协建议案12件、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901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95.9%,行政复议案件按时办结率达100%;精简各类权力事项400余项;“七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

各位代表,“十三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各位代表、委员认真履职、有效监督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和辖区企业、单位、驻区部队及武警官兵鼎力支持、团结奋斗的结果,更是广大干部群众和衷共济、埋头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所有为洪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洪山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不够,区域经济对房地产依赖程度较高;辖区可用土地资源日趋减少,招大引强难度加大;受新冠疫情冲击,部分市场主体经营存在困难,高质量发展面临挑战;教育、医疗、交通等短板依然存在,离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仍有不小差距;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污染防治压力较大。对此,我们将正视矛盾、直面问题、弥补短板,让全区人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成效!

二、“十四五”发展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

“十四五”时期,既是我区可以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洪山新征程的重要时期。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影响持久深远,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但同时我们也具备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湖北武汉,先后作出“四个着力”“四个切实”和“三个一定能”“三个没有改变”的重要指示,为我们的前进道路指明了方向;国家赋予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历史重任,为洪山未来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经过“十三五”全区人民的共同奋斗,洪山已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基础牢固、创新资源汇聚、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大局稳定、发展韧性增强,这为我们化危为机、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既要增强风险意识,更要坚定必胜信心,发挥区位优势、发扬斗争精神,抢抓机遇、应对挑战,迎难而上、奋勇前进,努力在新时代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为此,区政府根据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和市委全会以及区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武汉市洪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纲要(草案)》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武汉时的殷殷嘱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市委“一主做优”发展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同时推动需求侧改革,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完善空间规划结构,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高层次市场发展格局,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区,加快构建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健全高效能社会治理体系,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努力把洪山建设成为高品质大学之城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区,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作出洪山贡献。

《纲要(草案)》提出了我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到2025年,全区经济总量突破1500亿元,与“十三五”末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环大学创新带基本形成;城市功能品质、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文明程度和民生幸福指数达到新高度,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基本建立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和高效能社会治理体系。到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知名的大学之城,全面建成生态优美、实力雄厚、活力迸发、文明幸福的现代化创新型城区。

按照《纲要(草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强区

全面构建“1211”区域发展格局。围绕“一主两副一新城一绿洲”,积极打造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商务服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着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按照分类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快推进中央创智区内项目落地,实质性启动街道口片区更新改造,建成华中科学生态城等1-2个有示范带动力的区域性产业地标,打造集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现代商务于一体的大学之城核心示范区。加快杨春湖高铁商务区土地出让和招商引资,基本建成商务区核心区,实现总部经济、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时尚消费、文化旅游等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华中地区企业总部汇集区、区域高铁枢纽综合商务区和新经济高地。坚持规划先行、分片设计,加强与省农科院、华农大等方面协调联动,推动南湖城市副中心规划落地,统筹推进省农科院片区改造更新、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化创意、数字经济等业态积聚,打造大学之城的创享家园和动静相宜的品质南湖。加快产城融合步伐,着力提高青菱生态科技新城建设质量,实施白沙洲大市场及周边环境改造,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及文化创意等产业,推动新兴前沿技术与传统工业、文旅体娱等领域融合创新,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区和产业创新区。坚持生态绿洲、景观绿洲、旅游绿洲生态发展方向,依托现有生态环境资源,着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统筹洲上生产居民转移安置工作,打造集田园农耕、生态保护、休闲观光于一体的长江之珠、城市绿肺。

积极发展实体经济。结合融创智谷二期开发,整合汤逊湖北岸及三环线周边地块,按照“一环、双轴、多片区”的空间布局,集聚发展商务服务、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做好城市生态绿线区域保护,全力建设“科技+人文+生态”三位一体的国际科创城。以创意天地、DE未来港等创意园区为着力点,积极打造国家级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向专业化、高端化深化拓展。突出岳家嘴、杨春湖、街道口等重点板块,充分挖掘商务服务、楼宇经济等方面的增长潜力,着力培育5家税收过亿元楼宇、8家税收千万元楼宇,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全区商业资源,推动街道口、徐东等传统商圈转型升级、优化功能,同步在张家湾、和平、南湖等片区规划建设现代商业综合体,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层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通过线上“宅经济”、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提振消费。更加注重招大引强、招新招特,持续构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经济,招商引资总额累计达到3000亿元以上。着眼于盘活用地资源,探索推动集体产业用地规模化、集约化开发新路径。

促进市场主体扩容提质。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着力破解民营企业发展难题,帮助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统筹利用各级惠企政策和信息化模式,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高成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标杆企业”路径,全链条培育创新企业,推动创新企业向质量型转变。到“十四五”末,95%的中小企业基本实现内部信息化、物流信息网络化;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800家;认定250家瞪羚企业,新增10家省级以上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全区市场主体规模达到20万家以上。

(二)纵深推进大学之城建设,打造要素集聚的创新城区

高质量建设环大学创新带。坚持“高校吹哨、洪山报到”,围绕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持续推动大学和城市在产学研、公共服务、人文、党建等方面深度融合。进一步健全区校领导定期会商、区级领导挂点高校等各项工作机制,狠抓区校合作项目落地攻坚,促进环大学创新带提质拓面发展。综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大学周边旧城改造项目,不断集聚前沿产业创新资源。依托融创智谷、烽火创新谷等创新载体,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功能强大、业态集聚的科技创新功能区块,打造洪山创新发展的重要支点。结合高校“双一流”建设,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推动企业、高校、金融资本深度合作。充分发挥院士专家资源优势,助力一批5G、新能源、大健康等领域院士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不断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着力发展校友经济。将校友经济作为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发展质量的新突破口,与辖区高校建立校友联合招商工作机制,用好校友大厦等载体,挖掘杰出校友资源招商,充分发挥品牌校友活动的渠道作用,促进校友招商提质增效。强化校友总会联盟枢纽地位,整合海内外校友资源,推动校友经济由集中推进向常态长效延伸。完善创新创业帮扶机制,引领带动校友企业发展,打造洪山校友企业总部基地。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线上线下服务体系,打通源头创新、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全链条”。围绕大学生创业难点,做实做优“大学之城创业者联盟”等六大联盟体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深入实施“洪山英才”等各类人才计划,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发展,逐步构建“引、育、用、留”人才生态系统。实施梯次化企业培育计划,建立各阶段企业资金支持体系与综合服务体系,提升创新载体孵化功能。力争到2025年,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0家;孵化面积突破100万㎡。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5%;累计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360亿元。

(三)全面推进城市综合治理提速提质,打造环境友好的宜居城区

构建区域交通新格局。服务市级重点工程建设,新建或续建白沙洲公铁大桥、两湖隧道等跨江、跨湖和跨铁路屏障工程,建设12号线、武嘉高速至三环联络线等骨干交通工程。开展路网织补工程,完善重点片区配套、城市更新配套以及重大项目配套,打通城市交通堵点。打造亮点精品道路,探索建设地下环路示范工程。推动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升级智慧市政基础设施。“十四五”期间,道路建设总长不低于136公里,基本建成“高效安全、功能完善、低碳生态、智慧互联”的道路交通系统,实现道路交通品质全面提升。

深化污染防治攻坚。落实长江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健全长江禁捕长效管理机制。推动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着力构建清水畅流、河湖健康的水生态环境体系,确保主要湖泊港渠水质稳步提升,彻底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实施天兴洲和武金堤岸坡加固、洪山江滩综合整治、港渠综合整治等重点工程,提升骨干河湖外排系统承载能力。织密空气污染防治网络,推进大气污染物综合控制,构建尾气监测系统,严控新增污染物排放量,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向控制。

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加快重点片区更新改造步伐,推动约970公顷土地的更新改造。科学规划房地产项目,完善物业服务监管机制。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提升老旧小区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开展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建设,积极发展房屋租赁市场,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努力满足群众住有所居需求。着力构建“一江两片、两带五廊、九园百株”绿地发展体系,加快建设湿地公园,打造全市“湿地花城”先行示范区。新增各类绿地465公顷,建设绿道40.2公里、口袋公园32个,确保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开展城市体检工作,探索建立“年体检、年评估”工作机制,打造环境优美、健康舒适和多元包容的生态城区。强化城市精细管理,推动环境整治向“难点”“乱点”“盲点”延伸,促进城市管理常态化、长效化。因地制宜建设绿地复合型环保转运站,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确保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规范再生资源管理,提高城市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四)全力改善辖区居民生活品质,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城区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巩固拓展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打造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品牌,培植新的就业增长点,构建均等化、专业化、标准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积极建设老年友好城区,加快智慧养老设施建设,深化“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实现“三助一护”服务体系全覆盖,形成立足社区、辐射居家的“社区养老综合体”。巩固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实现法定人群全面覆盖。优化社保办理渠道,落实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异地信息共享等政策。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救助需求综合评估机制,提升救助服务针对性和精准度。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调动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健全妇女儿童卫生服务筛查诊疗体系,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持续开展青少年暑期免费托管,逐步实现青少年社区托管项目全覆盖。促进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推动退役军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统筹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进一步提高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在读幼儿比例。新改扩建40所中小学,打造2-3所全市知名的优质初中,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推动高中教育多元特色发展,打造以领航学校和特色学校为龙头的优质高中教育品牌。大力实施融合教育,实现特殊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

着力补齐公共卫生短板。积极探索健康洪山建设路径,统筹推进健康中国十五大行动,提升全民健康意识和行动自觉。推动辖区大型医疗机构、高校、企事业单位医疗资源对辖区居民开展优质服务,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省妇幼保健院洪山院区、洪山区人民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区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院等一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到 2022 年,基本补齐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突出短板,初步建成机制顺畅、体系健全、职责明晰、运转高效、指挥有力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到 2025 年,全面完成我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服务体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体系建设,建成高效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推动公共文体设施提档升级,完善15分钟生活圈、10分钟活动圈和12分钟文体圈,着力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文旅体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文旅体活动品牌。到2025年,基本建成文化名区和体育强区,把洪山打造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区,市民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大学之城影响力更加彰显。

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着力构建党建引领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系统推动智慧基础设施及应用体系建设,促进互联网与社会治理各领域深度融合,丰富线上线下服务功能,打造一批智慧社区,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智慧水平。严格执行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制度,进一步明晰社区权责范围,保障社区工作人员待遇,促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完善“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工作机制,提高社区治理能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加快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精心组织“八五”普法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区,逐步实现法治洪山、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常态化开展领导下基层接访,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聚焦影响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持续深化平安创建活动,积极构建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洪山。健全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完善安全预防控制及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严格落实“首责管理制、属地管理制、责任追究制”,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建立食品来源追溯体系,实现全流程、全周期监测管理。

三、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扎实做好全年工作,对于完成今后五年发展任务至关重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明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不低于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为此,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全力塑造大学之城发展新优势

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带。充分挖掘各类资源,抓紧实施大学及其周边“三旧”改造,提速建设区校合作产业项目,着力构建区校产业一体化深度融合格局。推动中央创智区突破性发展。结合洪山大学之城亮点片区规划,努力引进优质企业,探索通过新模式、新路径启动街道口片区改造工作。积极推进湖工大马房山、省汽配宿舍等片区房屋征收及供地工作,促进华师大创新创业中心、理工大孵化楼二期三期等项目尽快见效。推进武昌殡仪馆搬迁、房屋征收等配套工作,确保华中科学生态城建设全面开工,努力形成大学之城核心区新的项目引爆点。加大与省农科院及市有关部门协调力度,推进南湖城市副中心规划尽快落地,同步启动省农科院宿舍片、南湖花木城等地块征收前期工作,加快建设碧桂园·碧乐城,全力打造南湖城市副中心新地标。进一步健全区校联动合作机制,提升工大路、虎泉路、鲁磨路等特色创客街区品质,不断完善环大学创新带产业布局。

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充分发挥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功能,健全共建协调机制和高效创新模式,支持校企产学研合作,建设产学研平台20个;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40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76亿元。引导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0家。用足用好扶持政策和服务平台,分层打造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四大优势的中小企业群体,认定瞪羚企业60家,新增3家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提升烽火创新谷、融创智谷等创新载体品质规模,新增1家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确保入孵企业保持在2000家以上。认真做好招才引智工作,组织开展“黄鹤英才”“洪山英才”等各级人才计划的申报评选工作;深入实施“学子留汉”工程,留住大学生2万人以上。

(二)以功能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

聚力建设重点功能区。强力推进杨春湖高铁商务区建设,加快核心区后续供地,促进商务区项目滚动开发。加大综合管廊、高压线迁改、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华侨城欢乐天际等新经济载体快建成、早见效,同步开展二次招商。加强与市级有关部门协调沟通,确定天兴乡还建总量及资金总体平衡方案,启动天兴收储相关工作。以提高青菱生态科技新城发展质量为核心,不断强化园区项目建设,开工建设百一光电、武大科技园等项目,推动里得电科、卓尔—华谊电影小镇等项目尽快落地见效,全年园区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个。提速推进北港工业园二次开发改造,加快建设天辉医药材料产业园项目,启动利德综合研发楼、长江三峡数字芯片研发中心等一批高效高新项目,为区域产业发展拓展空间。围绕创意天地二期建设,进一步推动“科技+文化+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出台“文融十条”专项政策,培育壮大出版传媒、数字娱乐、创意设计、文化教育等创意产业,全力建设国家级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

高位高端高效狠抓项目建设。坚持把引项目、建项目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完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包保负责、全区上下协同作战的项目攻坚机制,全力推进签约项目尽快落地、落地项目尽快投产,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亩均论英雄”,围绕重点功能区域、重点产业方向,积极对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大力引进、培育处于产业链核心、关键环节的龙头企业、总部企业,着力补齐高端项目、优质项目、外资项目等方面短板,不断提升招商引资质效。全年引进投资过30亿元现代服务业项目1个,完成招商引资总额600亿元以上。

全力以赴服务市场主体。持续加大“放管服”力度,扎实推动中央、省市各项惠企政策在洪山落地见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全力为企业纾困解难。健全精准帮扶企业平台,多措并举帮助企业减负担、降成本,切实破解企业在融资环境、公平竞争、市场拓展等方面的难题,不断增强各类市场主体在洪山发展的信心。大力发扬“店小二”精神,完善“企呼我应”机制,以严格的标准、热情的态度、专业的服务,做到敬商爱商护商。着力推进“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实现“证照分离”全覆盖。深化工程建设领域告知承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

(三)以精致洪山建设为抓手,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进一步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做好存量建设用地利用和处置工作,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潜能。加大三旧改造土地收储力度,重点推进中粮科学院宿舍、省轻工职院卓刀泉校区、省邮科院宿舍片等项目,完成三旧改造征收拆迁20万㎡,确保武汉学院(光谷校区)片等项目实现供地。加快建设国际科创城,全力推动规划设计、改造方案等前期工作。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重点功能区和民生热点区域,完善交通网络,持续推进白沙洲、南湖地区交通大会战,健全和平片区次支路网,结合地铁站点配建一批道路,全年实施各类交通项目98项,完成投资29.8亿元,力争16条道路建成通车,逐步形成顺畅通达的地铁、骨干路网综合交通体系。协调公交线路优化调整,做好交通设施维护管养,科学管理交通秩序,着力为居民疏堵保畅。完善区域供电体系架构,开工建设杨春湖、陈家嘴等8座新模式变电站及南湖路、光霞路等电力通道10公里,打造“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绿色低碳、智能互动”的世界一流城市电网。

进一步提高城区生态颜值。扎实推进街道口、张家湾、和平等片区雨污分流、混错接和缺陷修复工程,强化疏捞维护和应急处置,努力提升城市排渍能力。开展河湖划界确权工作,启动青菱湖、野湖等湖泊水质提升工程,推进汤逊湖、黄家湖、青菱湖、野湖退垸还湖工作,进一步加大湖泊保护力度。加强智慧水务项目建设,新建野芷湖和杨春湖水质在线监测站。围绕主次干道和重点区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大力整治违法“三乱”、噪声扰民、渣土运输,改善老旧小区、背街小巷、集贸市场及周边环境,实现大城管考核排名稳中有进。不断提升园林绿化品质,新增绿地27公顷,新建毛坦公园、张家湾公园,建设口袋公园6处、林荫路4条,完成11个老旧小区绿化改造升级任务,让洪山持续绿起来、美起来。

(四)以共建共享为目标,着力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慎终如始、坚定不移贯彻好中央、省市关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各项决策部署,全力以赴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严把输入关、检测关、哨卡关,巩固守牢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战果。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与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全力落实常态监测、人物地同防、多点触发等各项措施,强化核酸检测、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医疗物资等疫情防控能力储备,抓牢抓实冷链食品检测、发热门诊管理、社区管控等重点环节。加快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省妇幼保健院洪山院区、洪山区人民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建设,建成区疾控中心和区妇幼保健院,全力提升应对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持续开展健康促进系列活动,推动更多辖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筑牢社会防控底线。

加快发展教育文体事业。优先保障教育资源薄弱的片区入学需求,开工新建中小学 7所,确保4所建成,积极创建优质品牌学校。稳步扩大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切实落实普惠性民办园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普惠性幼儿园入园比例。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举办“第十六届高校艺术节”、第十八届“温馨家园”社区艺术节。全方位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参加市第十一届运动会,提升洪山体育影响力。加大基层社区足球场和多功能运动场建设力度,探索具有洪山特色的社区足球智能化、标准化新模式,为社区群众提供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就业规模,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整合就业服务资源,提升“大学之城就业节”品牌影响力。积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拓宽灵活就业渠道,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规模,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新增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20家,鼓励企业开发就业见习岗位。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扩大“以工代训”覆盖面,实现培训规模6万人次。

强化各项社会保障。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试点,不断提高公租房运营管理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以人民群众投诉多、反应强烈的物业管理问题作为切入点,建立健全物业管理长效机制。深入推进阳光低保工程,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能进能出”。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居家养老、社会养老等创新养老模式,改扩建500张床位的区养老服务中心。持续推进社保扩面,提高政策落实水平。依法保障退役军人各项权益。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夯实社区治理基础,完善社区工作者待遇、工作事项清单、社区减负等各项政策措施,引导基层服务下沉、重心下移。完成街乡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工作。深化信访工作机制,落实领导干部接访工作制度,提高“民呼我应”平台全流程工作实效,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充分发挥律师和专职调解员作用,提高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效率,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机制。加强根治欠薪议事处置机制建设,实现源头防范、合理化解,着力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惩治“盗抢骗”“赌毒黄”、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非法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压降发案率。常态化实施危化品、建筑工地、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落细落实居民小区相关消防责任,实现安全生产 “一无一降”目标,严防安全事故发生。

(五)以法治政府建设为抓手,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坚持依法行政。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坚决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依法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重视司法、舆论和社会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完善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制度,切实办理好各级各类议提案。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章程开展活动。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稳定风险评估等机制,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不断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落实普法责任制,启动“八五”普法工作,不断丰富法治宣传载体。

持续深化改革。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街道职能,确保综合执法、“多网合一”、街道和部门双向派单等重点事项取得实效,推动街道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上来。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进一步深化“四办”改革,提速提质“一网通办”,努力为群众、为企业提供最优的政务服务环境。提高监管执法规范性和透明度,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跨部门协同监管等措施,努力使监管“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全面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在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扎实改进作风。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引导广大干部践行初心使命。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治政向纵深发展,坚定不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牢固树立带头过紧日子意识,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压缩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精简各类检查、报表、会议,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群众在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入开展勤政廉政教育,着力整治“推拖躲”“慵懒散”,锤炼干部队伍更加严实的工作作风,推动全区上下发扬英雄城市的光荣传统,光大抗疫斗争的英雄精神,以英勇豪迈、舍我其谁的斗志干劲,高质量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各位代表!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十四五”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新时代更加辉煌、新任务更加艰巨,更需要我们大家同心同德、携手向前,一步一个脚印迈上新的征程。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坚定信心、奋发图强,砥砺前行、克难奋进,为加快建成高品质大学之城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区而顽强奋斗,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洪山新胜利!


 

《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名词解释

 

“两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两湖隧道:北起秦园路和东湖路,下穿东湖、南湖,南至三环线,全长约19.45公里

四水共治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

行政审批3.0版改革: “多点多部门”的“1.0版”审批、“单点多部门”的“2.0版”审批相比,“单点单部门”的“3.0版”审批改革通过单设行政审批局,实行审批职责、审批事项、审批环节“三个全集中”。

四办: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

一主两副一新城一绿洲:中央创智区、杨春湖城市副中心、南湖城市副中心、青菱生态科技新城、天兴生态绿洲。

口袋公园:利用城市“边角余料地块”和“巴掌地块”建设绿色驿站、街道小景和袖珍公园

三助一护:助餐、助洁、助医、远程照护

一无一降:无较大以上事故发生、一般事故明显下降。

多网合一:进一步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推进党的建设、综合治理、城市管理等各类网格“多网合一”。

双随机一公开:行政机关按一定比例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人员,依照法定职责进行监督检查,通过部门官方网站等平台公布抽查检查结果。


 

武汉市洪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

 

《武汉市洪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洪山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洪山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起步期加快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主要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景,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

 

第一章 发展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洪山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主动适应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打造经济城区“两个升级版”为目标,努力推动“大学之城”建设,着力构建武汉创新驱动核心动力区,抗击疫情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十三五”时期,洪山区全力以赴稳增长,经济保持较快发展,提前两年实现“千亿产值、百亿财政”宏伟目标,经济综合实力稳步迈入中心城区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稳步上升,增速位居中心城区前2名。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较好地完成各项财政任务。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由规划初期的124.6亿元增长到148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亿元增长到92亿元,增幅位居中心城区前列。

大学之城建设成效显著。依托优越的科教资源,深入实施“大学+”战略,全面探索高校、城市融合发展之路,打造学城联动的大学之城。“十三五”时期,“大学之城”上升为武汉市发展战略,洪山区勇担建设先行示范区重任,与辖区内37所高校签订区校合作协议100余项,26个重点区校合作项目进展顺利,环大学创新带汇聚各类众创孵化平台50余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3个,创意天地、烽火创新谷、融创智谷等一批创新示范园区加快集聚。积极引导辖区科技型企业与高校对接,全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在洪山就地转化。深入实施“四大资智聚汉工程”着力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汇集洪山,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创新发展能力显著提升,环大学创新带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城区产业层次不断提升。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努力把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洪山区三次产业比重由0.45:24.65:74.90转变0.14:22.29:77.57;其中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高出武汉市16.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由规划初期的554亿元增长至830亿元、增长49.8%;规划期末,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完成1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为27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85家、位居武汉市中心城区第一。

幸福洪山建设推进扎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谋民生之利,多办民生之事,多解民生之忧,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城区治理效能明显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平均增速高出GDP增幅1.12个百分点位居全市中心城区第二。全区累计新增就业6015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以内累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8新增学位20574个。新开工建设三甲综合医院3,新建成区级福利院,建设和升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区文体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居中心城区第一。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精准扶贫绩效考核位居中心城区前列。民主法治、基层治理、平安洪山建设取得新成绩,全区刑事发案逐年下降,群众安全感、社会治安满意度明显提升。

美丽洪山建设靓点多多。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坚决打赢污染治理攻坚战打造“山清水秀城美”新洪山。南湖汇水区雨污分流改造全面完成,城区湖泊水质稳定向好,南湖实现全面截污,黄家湖水环境显著提升,杨春湖、野芷湖等湖泊水质逐步好转6条轨道交通同步建设,续建、新建及改造各等级道路里程202公里。新增绿地532.7公顷,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5.13%、58.67%;全PM10PM2.5浓度均值分别下降25 μg/m319 μg/m3,辖区空气优良率位居全市中心城区前列;全面推进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高质量完成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场馆改造提升和保障任务。

文明洪山建设硕果累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文化强区战略完善文化服务体系讲好“洪山故事”深入开展文明城区创建活动,积极打造有洪山特色的文化品牌,城市文明水平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洪山区成功入选第二批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行列,并高水平通过考核验收“书香飘洪山”经典诵读活动被评为武汉市“十大品牌读书活动”“温馨家园”社区文化艺术节连举办,极大丰富了洪山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崇德向善、爱心传递,“荐好人、学好人、做好人”的良好氛围。

活力洪山建设生机勃勃。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政府履职能力和服务效能明显提升。“十三五”末,全区“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比例分别达71.6%、99.5%、87.8%和100%;按时办结率达100%,服务对象综合满意率达99.8%以上。全面深化对外开放,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营商便利化、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完成招商引资总额2699.7亿元(预计数),年均增长率达15.24%。2020年,全区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9万户,总量达14.2万户,均位居中心城区第一。

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经过本世纪二十年的不断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改革创新发展,我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460亿元跃升为2020年1080亿元,按照不变价格计算,提前两年实现翻倍,城乡常住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我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纲要》提出的经济发展、自主创新、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四大类25项主要指标中(表1),大多数指标可以完成、有些已经提前完成。但“十三五”期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等诸多因素影响,地区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总收入、规模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招商引资总额、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标预计难以完成规划目标。


1:《“十三五”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单位:亿元、亿美元、万人、万元、m2%)

指标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规划目标

基期值

“十三五”进展情况

完成情况

2020

年均增长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全年

总量

增速

总量

增速

总量

增速

总量

增速

总量

增速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1145

>9%

744

835

8.70%

957.7

9.40%

1142

9.10%

1059

7.60%

1080

0.5%

难以完成

2

服务业增加值

>872

>9.5%

554

649.3

8.70%

745.6

10.40%

894.5

10.40%

821.12

7.20%

830

2%

难以完成

3

公共财政总收入

201

10%

124.6

155

15.20%

159.2

2.60%

186

16.80%

185.8

-0.10%

148

-20.3%

难以完成

4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84

10%

52

100

19.60%

96.4

3.00%

111.1

15.30%

109.4

-1.50%

92

-15.9%

可以完成

5

固定资产投资

825

10%

512

369

-30.10%

399

8.20%

393

12.10%

443

12.60%

390

-12%

难以完成

6

规模工业增加值

77

10%

48

43.3

-4.50%

50

7.50%

55.34

12.30%

69.29

16.80%

70.72

3%

难以完成

7

消费品零售总额

770

11%

478

563

11.50%

614

10.20%

674

9.80%

737

9.20%

480

-20.5

难以完成

8

实际利用外资

3.7

10%

2.3

2.7

14.30%

3.3

21.40%

4.58

40.9

2.01

-56.20%

2.17

2.7%

难以完成

9

实际利用内资

575

15%

286

334.7

20.10%

541.7

61.80%

558.5

3.10%

586.9

5.10%

---

可以完成

10

出口创汇

2.6

5%

2

2.3

5%

2.7

13.40%

3.48

26.73%

3.94

17.10%

---

可以完成

11

招商引资总额

727

20%

292

352.1

20.30%

536.8

60.10%

588.3

4.30%

600.5

2.10%

600亿元以上

难以完成

自主创新

12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

15%

231

16.60%

17.80%

32%

14.10%

0.7%

可以完成

13

文化创意产业产值

703

22%

260

316

22%

386

22%

471.96

22.20%

156

100

难以完成

14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

70%

58%

68.60%

69.20%

26%

27%

30%

可以完成

15

研究和实验发展经费占比

4%

2.60%

25

3.00%

30.2

3.15%

34

3.30%

36.5

3.20%

4%

可以完成

资源环境

16

绿化覆盖率

55%

50.80%

52.08%

52.74%

54.85%

56.57%

58.67%

可以完成

17

绿地率

45%

39.10%

40.60%

40.57%

42.18%

43.51%

45.13%

可以完成

18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2

10.3

10.6

10.83

11.19

8.71

8.78

难以完成

19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完成任务

--

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

达到市级标准

可以完成

人民生活

20

城镇登记失业率

3.50%

<3.8%

<3%

<2.7%

2.4%

1.04%

3.50%

可以完成

21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8%

97.90%

98.50%

98.50%

99%

99%

99%

可以完成

22

新增就业岗位

5

1.2

1.79

1.99

2.01

1.81

2.1

可以完成

23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全覆盖

31.2

全覆盖

全覆盖

全覆盖

全覆盖

全覆盖

可以完成

24

城乡三项医疗参保率

全覆盖

37.5

全覆盖

全覆盖

全覆盖

全覆盖

全覆盖

可以完成

25

城镇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与经济发展同步

3.8

高于经济增长0.8%

高于经济增长0.2%

高于经济增长0.8%

高于经济增长2.7%

与经济发展

同步

可以完成

备注:5】是五年累计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幅:2016-2017年统计数据为高新技术产值增幅,2018-2020年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2016 -2017年统计数据为高新技术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18 -2020年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当今世界发展环境的显著特征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相互叠加、交织影响。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洪山区快速恢复势头良好,社会经济发展显示出较强的韧性。

从国际形势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从国内格局看,面对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和新冠疫情的严重干扰,中国政府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国家制度优势,速控制国内疫情有力推动复工复产,展现了中国经济的良好韧性。湖北省和武汉市在遭受疫情重创的情况下,用好国家支持疫后重振一揽子支持政策,做好“抢、快、干、稳”四篇文章,经济运行稳步复苏,经济增长逆势反弹,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

洪山实际看,虽是受新冠疫情冲击较为严重的中心城区之一,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力克服地域面积广、人口基数大、优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实际困难,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经济发展战、民生保卫战,为取得武汉保卫战决定性成果作出了洪山贡献,为开启全面建设高品质大学之城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区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区经济总体呈现加快恢复态势,初步显示出洪山经济社会发展的较强韧性。洪山区具有较大的人口规模和较好的信息技术基础,科教及创新优势突出,顺应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大力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洪山区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历史性与阶段性矛盾叠加凸显期,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和国内经济运行不稳定性仍将持续存在。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国家赋予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重任;与此同时,新工业革命扩散、新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发展方式变革方兴未艾,为洪山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战略机遇。

——新工业革命扩散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科技革命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武汉市在光电子信息和集成电路等领域具有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优势,“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实力雄厚,洪山区创新资源密集,服务业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立足洪山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共享武汉市新科技和新产业优势,重点发展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跨平台和多元化技术为支撑、主动性和个性化为特征的智能服务业,将为洪山区高质量发展开辟有效路径。

——新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新技术、新平台、新场景。武汉市以5G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领先全国,2020年底将实现主城区5G网络全覆盖;洪山区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以科技基础设施为主体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良好基础。借助武汉市5G网络建设契机,强化洪山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优势,充分利用大学之城平台,通过区校融合发展,重点建设融合基础设施,开发智能服务新技术、构建智能服务新平台、创设智能服务新场景,将为洪山区高质量发展构筑技术支撑。

——新生活方式变革呼唤新产品、新服务、新体验。当今世界正迈向后工业化和后信息化时代,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急剧变革,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重构已呈必然趋势。洪山区城镇居民消费规模巨大、个性化需求意愿强烈,现代服务业占据主要地位,后工业化、后信息化社会特征显现。激发数字经济引领生活方式变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以服务智能化发展为方向,以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发展为重点,开发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数字化新产品、新服务、新体验,充分激活内部潜在需求,将为洪山区高质量发展开拓广阔市场。

二、面临挑战

“十三五”以来,洪山区委、区政府积极适应新常态,城区创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发展总体态势积极向好,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城区建设与国内一流大学之城目标还存在差距,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问题、新挑战。

——创新转化与大学之城建设不完全匹配。大学之城的本质是创新创意创业之城,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及其产业化乃是大学之城发展的核心功能。洪山区科技资源丰富、创新能力突出,但科技实力内化为创新驱动明显不足,创新转化与大学之城建设不完全匹配,科技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不完全适应。立足洪山实际,高质量产业发展要求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洪山区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较高,但区域经济对房地产依赖程度仍然较高,辖区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日趋减少,招大引强难度不断加大;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有待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撑有待提升。

——污染防治与城区绿色发展不完全协调。洪山区山山相望、水水相连,自然生态环境基础良好,但是还处于大建设大发展阶段,人口大量聚集,生活污水排放、渣土、噪声、扬尘等环境污染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尤其是辖区主要湖泊未达到水功能区水质要求,污染防治与城区绿色发展不完全协调,湖泊水污染治理及水环境提升任重道远。

——民生保障与美好生活需求不完全适应。洪山区居民收入水平位居中心城区前列,但在服务辖区居民生产生活方面仍存在短板弱项。伴随着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教育、医疗、交通等短板矛盾日益凸显;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不均,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公共卫生体系突出问题亟待解决。社会治理难度加大,基层社会治理及服务亟待完善升级。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武汉时的殷殷嘱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市委“一主做优”发展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同时推动需求侧改革,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完善空间规划结构,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高层次市场发展格局,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区,加快构建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健全高效能社会治理体系,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努力把洪山建设成为高品质大学之城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区,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作出洪山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健全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根植人民,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融入新发展格局,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空间,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体制机制障碍,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推进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展望2035年,洪山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迈上新的大台阶,科教资源充分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跻身世界创新型城区前列,基本建成世界知名的大学之城;大学之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法治洪山、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建成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区、健康强区,平安洪山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城区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山清水秀城美的精致洪山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公共服务优质均等高效,幸福洪山全面建成2035年,洪山区将全面建成生态优美、实力雄厚、活力迸发、文明幸福的现代化创新型城区。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紧紧围绕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总体定位,加快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努力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目标定位,结合洪山发展实际、发展特点、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坚持守正创新、高位求进,“十四五”时期洪山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区经济总量突破1500亿元。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和数字洪山建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商务服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大产业集群,着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创新发展迈出新步伐。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双创”环境不断优化,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统筹融合。区校深度融合发展,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高效转化,环大学创新经济带基本形成。

区域功能焕发新面貌。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基本实现,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骨干交通路网更加畅通,城区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城市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大幅提高,打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精神特质充分彰显,居民素质和城区文明水平全面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并进,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文化强区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获得新进步。大幅提升水、大气、土壤环境质量,改善辖区生态环境,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凸显洪山滨江滨湖的生态特色。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持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改善教育、住房、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辖区居民获得感更充实、幸福感更真实。

社会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依法治区迈出坚实步伐,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基层基础更加稳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明显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安全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洪山区“十四五”规划具体指标设置,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突出现代化目标导向,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主要从四个方面设置指标体系:(1)经济发展。以充分就业为基础、居民收入同步增长为导向,坚持发展定位和新时期发展的新要求相适应,推进更高水平改革开放,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设置反映区域经济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指标。(2)自主创新。“十四五”时期要突出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推动建立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设置反映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的指标。(3)民生福祉。“十四五”时期,要明显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例,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加强烈,设置反映居民生活幸福的指标。(4)生态文明。“十四五”时期,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绿色发展,改善城区生态环境,按照国家、省、市下达的要求,设置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指标。洪山区“十四五”发展建议指标体系参见表2。


2:洪山区“十四五”规划指标体系(单位:亿元、亿美元、万人、万元、m2%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基 期

2020年预计

“十四五”规划目标

属性

2025年预计

年均增速

  1

地区生产总值

1080

1515

7.0%

预期性

2

服务业增加值

830

1175

7.2%

预期性

3

公共财政总收入

148

181.7

4.2%

预期性

4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92

117.4

5%

预期性

5

固定资产投资

390

521

6%

预期性

6

规模工业增加值

71

95

6%

预期性

7

消费品零售总额

480

556

3%

预期性

8

实际利用外资

2.1

4.8

18%

预期性

9

招商引资总额

600以上

600

------

预期性

10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比

4%

3.5%

3.5%

预期性

11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150.12

208.03

8%

预期性

12

技术产业增加值增

0.7%

7%

7%

预期性

13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

30%

30%

30%

预期性

14

文化创意产业产值

100

127

5%

预期性

15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约束性

16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1.6

1.7

预期性

17

人均预期寿命

83

预期性

18

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

50

50

约束性

19

城镇化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97.31%

97.7%

0.1%

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100%

100%

20

城镇登记失业率

<3.5%

<3.5%

约束性

21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9%

99%

预期性

22

新增就业岗位

2.1

2.2

预期性

23

城镇参保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24.6

27.7

约束性

24

城乡三项医疗参保率

95%

95%

约束性

25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1414公顷

<1414公顷

0

约束性

26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8%

35%

7%

约束性

27

单位地区生产总量能耗降低

达到市级目标要求

达到市级目标要求

达到市级目标要求

约束性

28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

排放降低

达到市级目标要求

达到市级目标要求

达到市级目标要求

约束性

29

森林

发展

森林覆盖率

12.58%

12.83%

0.05%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

13.9万立方米

16.0万立方米

3%

30

空气

质量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比率

80%

80%

达到市级目标标准

约束性

细颗粒物浓度下降(PM2.5)

5%

5%

达到市级目标标准

31

地表水

质量

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

达到市级目标标准

达到市级目标标准

达到市级目标标准

约束性

类水体比例

消除劣类水体

消除劣类水体

消除劣类水体

32

主要污染物排放

减少

化学需氧量

达到市级目标标准

达到市级目标标准

约束性

氨氮

达到市级目标标准

达到市级目标标准

二氧化硫

达到市级目标标准

达到市级目标标准

氮氧化物

达到市级目标标准

达到市级目标标准

33

绿化覆盖率

58.67%

43%

预期性

34

绿地率

45.13%

37%

预期性

35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8.78

8.5

预期性

 

备注:“十四五”进展情况栏中的“值”是指规划值、“增”是指规划增长率;指标属性栏中的“预”是指预期性,“约”是指约束性。规划指标中“实际利用外资”单位为亿美元。城乡三项医疗参保率为居民个人自愿参保,非强制性参保,市“十四五”医保专项规划明确此项指标为95%。

 

 


第三章 聚力“1211”空间战略,塑造产业发展新格局

 

精准对接省委“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和市委“一主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空间发展格局,坚持功能布局与城区战略定位相一致原则,对照进一步完善“一主两副一新城一绿洲”区域空间布局,形成特色鲜明、分工合理、协同融合的空间格局。探索“校城合一”模式,构建“多规合一”体系,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尽快编制2035年区域空间规划,纳入市级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规划纳入法定图则制度。推进产业特色化、高端化、融合化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商务服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

第一节 优化重点区域新功能

一、高质量打造武汉中央创智区

中央创智区是洪山大学之城的核心区。以街道口片区为主体,依托核心区高校优势学科,构筑武汉大学“信息”经济圈、武汉理工大学“智造”经济圈、华中师范大学“文创”经济圈,形成以智力创新为核心、以生态文化为重点、以创新人才为突破,校、产、人、城融合发展的智慧经济型城市功能区。高标准谋划标志性示范项目,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实质性启动街道口片区、华中科学生态城片区更新改造,加快北港工业园及周边区域提档升级,加快武昌殡仪馆搬迁,将中央创智区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示范区、原始创意主阵地、国际创客新社区。

二、高水平开发杨春湖城市副中心

杨春湖城市副中心是洪山未来的样板区。以和平、梨园片区为主体,依托高铁枢纽、东湖绿心的区位优势,重点引进总部经济、商务旅游、交流会展、双创孵化等产业形态。加快推进中高压线迁改、道路、综合管廊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导入高端优质的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提升片区的整体功能和价值。加速二次供地,加大二次招商力度,积极推进华侨城欢乐天际、前海人寿等新经济载体建设。抢抓时机加快推进天兴绿岛小区收储、村集体产业用地开发,实现民生和经济发展双赢,增强总体开发后劲,将杨春湖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华中地区企业总部汇集区、区域高铁枢纽的综合商务区、景城功能深度融合的旅游示范区和新经济高地。

三、高层次建设南湖城市副中心

南湖城市副中心是洪山未来发展战略留白地。加快推进南湖城市副中心规划法定化。深化与南湖周边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重点引进一批具有功能性、研发性、商务性的大型项目,大力吸引企业总部和国内外高端人才落户。统筹推进省农科院片区改造更新、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加快推动生态底线区城中村改造,打造融创智谷国际科创城。推动精测电子等高效高新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将南湖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田园上的城市副中心、大学之城的创享家园、动静相宜的品质南湖。

四、高标准建设青菱生态科技新城

青菱、张家湾片区是洪山现代产业支撑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配套,依托“一江、两河、三湖”等生态资源优势,加快织补片区管网,完善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配套。重点引进智能制造、大数据、新能源汽车配套、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影视娱乐和现代化服务业。以卓尔·华谊兄弟电影小镇等项目为载体,打造文化旅游产业新高地。坚守生态底线区,对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区域实行生态保护优先。加快推动白沙洲大市场、增益冷链冻品市场、钢材大市场搬迁进程,将青菱生态科技新城建设成为城市经济区、产业创新区和生态旅游区。

五、高颜值构建天兴洲生态绿洲

天兴生态绿洲是洪山绿色发展的先行区。坚持生态绿洲、景观绿洲、旅游绿洲生态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在维持天兴洲“滩、水、林、田、草、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基础上,持续推进都市农业体验区、湿地涵养培育区、野生动物栖息地建设,将天兴洲打造成为长江之珠、城市绿肺。

第二节 完善现代产业新体系

一、打造科技服务产业集群

以中央创智区为主核心,以武珞路—珞喻路为主体,加快建成运营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推进广埠屯科技一条街转型升级,聚焦研究开发、技术转移、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等重点方向,打造科技服务产业集群。依托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学科优势,推动“光芯屏网端”、新材料、定位导航、物联网、测量测绘等产业发展。推动国家都市农业科技园和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建设。以712所、722所、709所等为载体,聚焦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做强做优工程咨询、建筑设计、工程管理等产业。

二、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以书城路—野芷湖西路“创意大道”为主体,抢抓创建国家文化金融合作示范区机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不断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发挥武汉创意天地、DE未来港、融创智谷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聚集效应,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工业设计、技术交易等产业。依托环华师文化教育产业带、环地大珠宝创意设计产业带、环理工大智能制造产业带、环华农文化休闲创意产业带、环黄家湖生态研学产业带,聚焦出版传媒、动漫游戏、数字娱乐、电子竞技、创意设计、时尚消费、直播经济、网红经济、教育培训、咨询策划等重点方向,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三、打造商务服务产业集群

以中央创智区、杨春湖城市副中心为主体,聚焦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服务、保险理财、时尚消费、信息咨询等产业,打造商务服务产业集群。加快中建三局雄楚总部基地、珞珈国际等高端商务综合体建设,着力引进金融、保险类企业总部或区域性总部。加快布局一批甲级写字楼、五星级酒店、体验式商业体。提升街道口、徐东等商圈消费品质,打造区域消费中心。重点推进青菱片区、南湖片区、和平片区商业配套设施和网点建设,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谋划布局环大学“夜间经济”发展圈。

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以张家湾、青菱生态科技新城为主体,推动工业设计、新材料、新能源、大健康、人工智能、电力生产和供应服务、数字经济、物联网、检验检测、应急产品设计与研发等产业发展,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天辉医用生物材料产业园、马应龙药业、迈瑞医疗等为载体,培育“药—医—养”大健康产业。规划建设一批高校院所科技产业园区,聚焦发展氢能、石墨烯、建筑节能等产业。支持里得电科、精测电子、利德测控等发展检验检测产业。支持湖北省电力、国家电网等重点企业发展电力服务产业。

聚焦柔性制造、云制造、共享制造等新制造模式,打造面向重点产业、重点环节的行业级和通用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武汉洪山智能网联、武汉大学E+智慧、武汉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园。强化高端产业引领,构建具有核心技术优势、完整创新链条、强大辐射效应、国内领先水平的高端产业集群。

 


第四章 聚力“大学之城”建设,创造城区发展新引擎

 

践行“高校吹哨、洪山报到”总原则,加快打破学校与城区之间有形和无形的“围墙”,推动大学和城区的深度融合。坚持区校“零边界”,打造包容并蓄的大学之城。坚持创新创业主线,打造活力迸发的大学之城。坚持合作双赢,打造共荣共生的大学之城。坚持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坚持产学研、公共服务、人文、党建“四个融合”,打造区校一体的大学之城。

第一节 高标准推动区校深度融合

一、 推进“大学+”发展战略

全面落实大学之城建设总体规划,促进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创新创业中心和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孵化楼等项目尽快落地见效,逐步形成以科技创新和高端现代服务业为引领、以创新孵化平台和特色街区建设为支撑的科技创新商务区。实施大学及其周边“三旧”改造和基础设施提升,积极推进街道口、南湖、鲁巷片区改造更新,加快构建校区、园区、社区一体化深度融合格局。

二、 健全区校合作工作机制

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洪山区土地、资源、政策优势和大学学科、技术、人才优势,加强双方在科学与技术、文教卫事业、人才培养和教育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健全区校领导定期会商、大学之城建设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区级领导挂点高校等工作机制,构建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加快合作项目落实落地。

三、做实做强“洪山校友”品牌

大力实施校友招商,联合辖区高校,定期举办校友招商活动,按照“一项一策”和“一校一策”的思路,策划引进一批校友项目,做实做强“洪山校友”品牌。强化校友总会联盟枢纽地位,整合全国高校校友海内外资源,推动“校友经济”由集中推进向常态长效延伸。建立完善校友创新创业的帮扶机制,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带动校友企业发展,打造洪山校友企业总部基地。

第二节 高质量打造环大学创新带

一、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坚持创新在洪山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紧密结合辖区高校院所优势学科和重点产业布局,在重大优势创新领域组建学科交叉融合、资源综合集成的重点实验室,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重大科研攻关能力,储备和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力量。支持和推动大学主动承接国家重大创新工程,全力争取纺织新材料、先进加工技术等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洪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头部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加快建设运行机制灵活高效、研发体系健全、对接国际水平的“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推进院士专家引领高端产业发展,加快农业微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等一批高端产业项目落地。

二、完善大学创新功能分区

整合高校院所及周边土地资源,建设环武汉大学“创智区”、环华中科技大学“创业特区”、环武汉理工大学“智谷”、环华中师范大学“中部学谷”、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宝谷”等环大学创新带,进一步提升马湖、北港等特色创客街区品质。依托烽火创新谷、融创智谷、武汉创意天地、南湖创意产业园等创新载体,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功能强大、业态集聚的科技创新功能区块,成为洪山创新发展的重要支点。

三、全链条培育企业创新主体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国有企业、民营经济及其他所有制形式企业改革发展,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推动区属国企重组整合,推进职业经理人选聘市场化等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全链条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高成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标杆企业”路径,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分层次推进“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瞪羚”“独角兽”等企业引进培育和发展壮大。全力支持各类企业上市融资。探索村集体产业用地发展新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第三节 高效率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一、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应用。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充分发挥湖北技交所、华中文交所要素集聚优势,打造全国枢纽型要素交易市场,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经费,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线上线下服务体系,及时做好企业需求和科技成果的征集汇总,实现科技成果供给端、需求端、资金端的精准对接,打造区域成果转化沃土。加速提升现有创新平台功能,推动各类创新平台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发展。谋划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平台。

二、大力推动人才队伍建设

整合用足人才引进和激励政策,探索创新研发人才的联合培养机制,构建“引、育、用、留”人才生态系统,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驱动的核心动力优势。深化实施“学子留汉”工程,大规模建设各类青年创业公寓和创业社区,吸引更多大学生在洪山创新创业。大力实施“武汉黄鹤英才”、“洪山英才”、武汉市“千企万人”支持计划、“城市合伙人”等人才计划,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柔性引才,吸引海内外校友资智来洪山工作、来洪山投资、来洪山兴业。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通过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探索创新研发人才的联合培养机制,为洪山集聚一批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行业标准化,优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专业服务,提高人才市场服务供给能力。

三、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加强科普工作。建立完善科技创新规律的容错纠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积极服务高校“双一流”建设,推动优质公共服务向高校延伸,努力为高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围绕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点,做实做优“大学之城创业者联盟”等六大联盟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级文化金融示范区。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汇聚创新创业活动,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开展众创孵化平台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构建要素集聚、政策对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双创格局和发展共同体,发展多层次投融资体系

第五章 聚力“内外循环”发展,打造现代经济新体系

 

以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为着力点,深耕潜在市场需求,畅通内外循环通道,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新型产业体系,重点打造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商务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三新”产业生态、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第一节 优化城区产业结构

一、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5G+工业互联网”应用,推进机械、医药、电力等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改造。实施数字企业培育工程,推动智能工厂(车间)的建设,支持传统制造业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和信息控制等智能制造技术。支持传统制造业创新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提供集成化、一体化服务系统。积极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开展能效领跑者、能效之星培育活动。

强化支柱产业竞争优势。着力支持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高端化、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引导支柱产业瞄准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工业智能化改造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加快新基建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规上骨干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制造业产业效益。以“研发转化一体化”全链思维布局产业链,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催生新企业成长,打造富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集群。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全面塑造制造业发展新优势。

二、重点完善现代服务业

升级发展传统服务业。发挥洪山人口规模优势,以需求牵引供给,推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社区服务等产业稳定发展。以保障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社会多元需求为动力,加快传统服务业与新技术融合,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推动传统生活性服务业向线上“宅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吃住行购”等居民基本生活服务消费一体化。大力发展智慧零售业态群,持续优化消费体验,以新业态赋能城市发展。着力培育商贸服务业知名品牌,鼓励社会资本复兴“老字号”,为传统服务业发展增添新活力。积极布局五星级酒店和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高端服务设施,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

协调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洪山空间资源优势,以平衡调控市场,推动金融、房地产、交通运输等产业优化发展。落实金融发展重点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引导银行信贷主要向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债券作用,保障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民生项目建设资金需求。鼓励保险业开展创新创业保险,为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保驾护航。推动改制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用地开发利用,发挥政策优势,强化招商引资,不断推进项目高效落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规范商品房销售、房地产中介服务,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区人民住有所居。围绕产业聚集区和人口聚集地优化交通运输布局,为企业生产物流和居民生活通勤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突破发展新兴服务业。发挥洪山科技创新优势,以供给创造需求,推动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产业加快发展。以技术创新引领新兴服务业发展。以校区深度融合推动卫星遥感信息、测绘地理信息和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技术开发,为科创产业和文创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以制度创新保障新兴服务业发展。总结制度创新经验,呼应企业发展需求,重点围绕土地、资本、技术等稀缺生产要素供给,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和文创成果产业化,为洪山区科创企业和文创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三、超前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

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立足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基础,加快发展具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对接湖北省“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发展、主动融入光谷科技大走廊建设,努力提升光通信、激光、地球空间信息等优势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以信息技术为主导、工业互联网为支撑、智能制造为重点,努力扩大智能装备、高端汽车零部件等产业规模。发挥生物医药品牌效应,拓展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努力打造医药制造、生命健康等产业特色。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领域。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富有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以5G技术应用为基础,开发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网络信息安全等市场应用。支持以新能源技术研发为基础,加快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化,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支持以农业微生物技术应用为基础,开发新医药创制、农业微生物大数据分析等市场应用。重点依托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北省农科院,谋划建设农业微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把洪山打造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种业之都”。布局一批重大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

第二节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一、积极发展新产业

主要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文化创意、新医药、新能源等领域,激励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员创业,加快培育新产业;立足电子科技与通信、光机电一体化等优势产业,引导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价值链两端延升,积极拓展新产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创新、创意、创业平台,招纳天下创新、创意、创业英才,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不断壮大新产业。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化改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服务,推动新产业数字化发展

二、大力发展新模式

优先发展楼宇经济新模式。适应产业特色化、高端化、融合化发展需求,突出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和商务服务等发展重点,大力引进研发中心和企业总部,积极开展金融招商,以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模式推动产业聚集发展。

积极发展共享经济新模式。构建创新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推动创新专业人才共享和创新需求信息分享,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科技创新效率;积极鼓励软件设计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强化创新专业化分工和网络化联系,为洪山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筑有效路径。

规划发展夜间经济新模式。利用洪山文艺体育资源,开放大学礼堂体育场馆,推动夜间文化/体育消费、提升大众消费品质;发挥洪山人口优势,规范居住小区布局,优化便民服务设施,推动夜间零售/餐饮消费,开发大众消费潜力。

三、重点发展新业态

以数字化为基础,创新传统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线上经济。发展“互联网+批发零售”,推广线上超市,优化商品来源渠道和销售通道;发展“互联网+住宿餐饮”,推广餐饮外卖,拓展客源市场、提升服务质量;发展跨境电商平台,积极引导境外消费回流。构建网络市场和实体市场、现货交易与电子交易相结合的日常生活服务体系。

以智能化为方向,创新现代产业新业态。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文化金融;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拓展北斗导航信息应用,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立足“网上问诊”和“线上教学”技术基础,拓展数字医疗和数字教育产业链条,推动医疗服务和教育培训智能化发展。

以信息化为依托,创新新兴产业新业态。积极开发网上专业办公系统和网络安全防护系统,重点发展数字传媒等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和远程办公、智能办公等科技商务服务新业态,加快推进卫生健康服务智能化。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以应急培训、应急管理、应急体验等为主要内容的应急服务产业。

第三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

引导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规范龙头企业认定标准,鼓励企业争创行业“冠军”,打造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发展稳、后劲足”的龙头企业,提升洪山区产业支撑能力。以信息化支撑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鼓励龙头企业加大技改力度,重点推广工业机器人和工业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和工艺,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扩大生产规模。以高端化支持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探索实施兼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实现延链、补链、强链,通过提高产业链稳定性促进扩大生产规模。

推动龙头企业提升竞争能力。建立健全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形成龙头企业自我成长、自主竞争的良好发展格局。支持龙头企业强化技术创新。以政策激励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建创新平台,倡导产--研合作模式,开展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应用示范,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支持龙头企业打造企业品牌。以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前瞻市场需求,走专、精、特发展之路,努力增强发展实力,积极争取参与行业规范制定,着力打造产品质量标准,形成自身企业品牌,获取外部溢出效应。

二、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加快成长

聚集创新创业市场主体。发挥洪山区高等学校众多、人脉资源丰富等独特优势,诚聚天下英才,厚植小微企业成长人才基础。坚持诚信留才。鼓励更多大学生在洪山学习、留洪山就业、扎根洪山创业。坚持柔性引才。吸引海内外校友资智来洪山工作、来洪山投资、来洪山兴业。坚持精明用才。大力实施“武汉黄鹤英才”、“城市合伙人”、“双创团队”等人才计划和武汉市“千企万人”、“洪山英才”等支持计划,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切实将大学之城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优势。

优化小微企业成长环境。制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规划,明确支持小微企业成长政策,为小微企业加快成长勾画清晰路径。以规划引领小微企业发展方向。规划支持小微企业投资兴业的重点产业领域,支持小微企业通过“走捷径”快速成长。以创新化解小微企业成长难题。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支持科创/文创小微企业探索PE(私募股权投资)/VC(风险投资)模式融资;创新资源供给模式,支持小微企业通过房地产租赁和共享经济等模式获取土地及人力资源。以服务消除小微企业后顾之忧。践行“店小二”精神,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简化政府服务流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市场主体放心投资兴业。

第四节 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

一、着力激发有效投资

聚焦“锻长板、补短板”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坚定不移“锻长板”,重点投资新型基础设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企业技术改造和战略新兴产业领域投资。加大传统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速街道口、武南、卓刀泉等片区改造更新。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力度,持续提升智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规模和水平,强化洪山区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基础优势,建设5G智能服务新技术、新平台和新场景等新型基础设施,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方向上培育新增长点,为洪山区高质量发展和服务业转型创造“乘数效应”。坚定不移“补短板”,重点投资民生工程建设和城区绿色化。将扩大有效投资与推进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有机结合。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公共安全、生态环保、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布局五星级酒店、大型商业综合体、国际化学校、国际化医院等,提升城市发展承载力和区域辐射力。聚焦老旧小区改造和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加大惠民生补短板力度,高标准推进城市功能全面提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科技支撑和资金支持,以湖泊水污染防治与水环境提升为重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均衡投资保增长和惠民生领域,促进洪山可持续发展。

放大政府投资的“撬动效应”,发挥企业投资主体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重大产业项目,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坚持政府投资引领。抓好国家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落实,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的作用,重点支持亮点片区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补短板项目建设;集中有限财政资源和创新产业发展政策,以奖励、配套等措施支持科学技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服务业智能化等重大项目建设。激发社会投资活力。突出规划引领和产业布局,大力开展多种形式招商引资;抢抓科创板资本市场改革新机遇,推动信息技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数据、知识、技术等无形资本参股投资;引导银行信贷和保险、债券等金融资本投资实体经济,重点支持科创和文创等企业发展,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规模。拓展社会资本投资通道,明晰社会资本投资方向,重点探索“天使投资”模式,推动洪山区产业转型升级。

二、着力激活消费需求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夯实居民消费经济基础。积极拓展就业-收入分配渠道,切实通过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而惠民生,推动实现充分就业,保障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以就业-收入增长夯实居民消费经济基础。促进实物消费提档扩容。以生活便利化推动日常消费扩容,以生活舒适化促进居家消费提档,以生活品牌化分享外部消费溢出,以生活绿色化引领消费模式转型。从供需两端发力,积极挖掘传统消费市场潜力,培育新兴消费市场成长。加快建成一批区域消费中心,推动商圈、步行街建设,加快街道口、南湖等传统商圈转型升级、优化功能,着力补齐和平地区、白沙洲地区商圈短板。推动日常消费便利化,完善社区生活服务体系,结合“十五钟生活服务圈”建设,在交通站点、生活社区构建多层次、全覆盖商业体系,保证基本消费经济、实惠、安全。加速服务消费提质增效。推动需求引领和供给变革相互促进,增加高品质服务有效供给,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形成发展势头良好、带动力强的新消费增长点。大力推动信息技术服务消费、文化教育体育消费、健康养老消费及新型消费服务提质增效。积极发展线上经济、居家经济、直播经济、夜色经济等,满足辖区居民多层次、个性化消费需求。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消费共同治理机制,提升消费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强化标准体系建设,健全消费评价制度,完善消费维权机制。以更开放的举措建设国内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建设区域消费中心。

三、着力扩大对外开放

立足洪山区信息技术服务、科学技术服务和文化创意服务等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发展,大力拓展消费品出口,扩大服务贸易规模,率先在文化服务、教育服务和信息服务等重点领域实现外贸出口突破性发展,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信息产品高端化、数字传媒品牌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带动信息服务贸易、文化服务贸易、教育服务贸易突破性发展。支持龙头服务企业瞄准国际技术前沿和新型商业模式,提升服务贸易出口核心竞争力;扶持中小型服务企业抱团龙头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体系。

第五节 打造高水平营商环境

一、加快建设有效市场

创建“产权立基”的法治环境。充分认识产权(财产法权)在市场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严格落实国家关于保护国有和私人财产的系列法律法规,严格保护财产产权,激励市场主体投资兴业,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激励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推进依法行政,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完善综合监管体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行信用监管、包容审慎监管、“互联网+”监管。完善“效率至上”的市场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四办改革,建立“容新容缺容错”工作机制,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完善市场退出机制,消除生产要素流动障碍,推动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造市场化营商环境。

二、加快建设有为政府

优化“大道至简”的政务环境。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廓清政府行为边界,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完善“政企对话平台”,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法治政府”“有限政府”“数字政府”建设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持续推进“五减五通”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全面倡导“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完善“企呼我应”工作机制,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加强“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效率政府”“廉洁政府”建设,完善营商环境专项暗访、考核评价、作风巡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切实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构建既亲又清的新型政商关系营造“商至如归”的人文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彰显人文关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文明待商之道。以友好态度感染市场主体投资兴业/创新创业,以市场情怀激励主体投资兴业/创新创业,以精神风貌鼓舞主体投资兴业/创新创业,以优美环境吸引主体投资兴业/创新创业。


第六章 聚力城市品质升级,丰富宜居洪山新内涵

 

以打造富有吸引力、竞争力、亲和力的现代化城区为目标,全面推进各项设施提质升级。补齐道路市政建设短板,构建洪涝灾害防范体系,深化污染防治攻坚,营造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风貌,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建设宜居宜业新洪山。

第一节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一、完善道路交通体系

实施路网外联循环工程,服务市级重点工程建设,强化骨架工程建设,新建或续建白沙洲公铁大桥、两湖隧道等跨江、跨湖和跨铁路屏障工程,建设12号线、武嘉高速联络线、武昌大道快速化改造等骨干交通工程,推动实施青菱全互通式立交工程,谋划实施“2.5环”城市环线交通的相关联通工程。完善分流通道,实施武嘉高速至三环联络线工程等10处骨干分流道路建设。实施路网织补织密工程,实施重点片区配套、城市更新配套以及重大项目配套,加快建设联通市级快速路、主干道的支干道和微循环道路,完善市级重大项目配套路网建设;加快完善纵向道路建设,启动实施青菱大道、新武金堤至临江大道联通工程,启动实施武昌大道、南李路至中山路联通工程;加快打通一批断头路,打通城区交通堵点。打造亮点精品道路,探索建设地下环路示范工程。开展高架平台拓宽改造,实现武汉站与周边道路快速化衔接。优化白沙洲南大门综合交通组织网络,实现快速路建设与慢性交通有效融合。加强道路命名统一管理,提升道路辨识度。实施路网品质提升工程,打造一批亮点精品道路,基本建成高效安全、功能完善、低碳生态、智慧互联的道路交通系统,实现道路交通品质全面提升。

二、深化智能市政建设

统筹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加快建设5G规模组网,升级智慧市政基础设施,提升重点领域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建立城区运行中心,促进跨部门、跨系统联勤联动。紧扣中央创智区功能定位和南湖自然生态资源,实施智慧化道路示范工程。推进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建设,提升市政道路信息化水平。对接市政道路和桥梁智慧平台,推动交通服务数据系统共享。深化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智能充电桩覆盖密度。改造智慧环卫系统,开发建设环卫基础数据库、环卫作业监管、综合分析评估系统。提升路标品质,推动街区路标设备智能化。推进农贸市场智慧化建设,逐步建成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管理的农贸市场。

三、构建洪涝防范体系

完善防洪保障体系,实施天兴洲和武金堤岸坡加固、长江右岸洪山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程。构建标准适宜、调度灵活的城市防涝体系,重点实施辖区易渍水点及青菱河、东港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大型管涵清淤疏浚,提升骨干河湖外排系统承载能力。提高水务管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深化“河长制”、“湖长制”。完善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发动多方力量参与示范防灾社区创建。

第二节 深化污染防治攻坚

一、强化水体土壤污染整治

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落实长江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做好长江沿线“留白”“留绿”及功能恢复工作。全面落实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补偿制度。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加大岸线码头整治力度,加强水源地保护,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严守开发边界,加强国土空间和湖泊“三线一路”管控。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推进全域水体治理,确保主要湖泊港渠水质稳步提升,彻底消除黑臭水体。深入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强化排水管网系统建设,重点完成和平梨园片区、青菱张家湾片区雨污分流改造。积极配合完成黄家湖污水处理厂扩建。开展污水分散处理工作,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100%。常态化监测土壤安全,加强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信息采集和风险排查,建立健全土壤环境管理体制机制。

二、织密空气污染防治网络

严格落实环境治理责任制、目标制。推进大气多污染物综合控制,加强对施工扬尘、渣土污染等监管执法,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控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构建尾气监测系统,建立涵盖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源监测及机动车管理体系。开展工业锅炉提质改造,加强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排放绩效管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0%,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降至65微克/立方米和35微克/立方米。完善跨界污染事故纠纷解决机制,提高联勤互动效率。完善自动在线监测设备体系,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向控制。

第三节 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一、建设绿色生态城区

强化公园建设,完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体系,加快城区“口袋公园”建设,新建毛坦公园、张家湾公园,集中改造公园基础设施,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着力构建“一江两片、两带五廊,九园百点”绿地发展体系,加快建设各类绿地、绿道、口袋公园及湿地公园,打造全市“湿地花城”先行示范区。深化绿地整治,提高主次干道、社区绿化覆盖率,实施主要道路绿化提升工程,实现新增区域绿地约180公顷,建设城市防护绿地约90公顷。深入开展城市体检工作,探索建立“年体检、年评估”工作机制,打造环境优美、健康舒适和多元包容的生态城区。

二、打造宜居宜业高地

合理配置公交场站,提升区间公交服务质量。加快公共停车场(库)建设,稳步增加公共停车位供给。加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与发展,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建设,强化垃圾处置运行监管,确保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提高资源化利用、便民化服务、市场化运作、属地化管理水平。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公共厕所30座,环卫车辆停保场2座。强化噪声环境监管,优化道路两侧绿色屏障和隔声屏障建设,设置“禁鸣区”。强化建筑施工噪声、渣土、扬尘污染防治,完善监测体系落实长效管理

第七章 聚力民生保障优化,提高幸福洪山新水平

以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遵循,推动民生保障事业发展。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加强文化体育事业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举措,构建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幸福洪山新水平。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细化就业稳岗保障举措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建立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政校企深度融合,持续优化安居落户等配套服务,打造大学之城就业创业服务品牌。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监测体系,建设智能化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完善、街(社区(三级就业服务体系。整合就业服务资源,提升“大学之城就业品牌影响力。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加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开发就业见习岗位。深化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支持企业以训稳岗,鼓励多种形式实习实训、就业见习,扩大以工代训企业新型学徒制覆盖面,推广“订单式”“学徒制”培养模式搭建智能化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筹划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完善劳动保障机制,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强化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顺利给付。深化农民工工资支付预警监测工作,提高专用账户建设、总包按月代发的工作覆盖率。加强对街道、社区负责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培训管理,提升就业队伍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提升社会保障供给质量

坚持和完善对口帮扶工作,巩固拓展精准脱贫攻坚成果。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特困人员供养举措。巩固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实现法定人群全面覆盖。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保障各项社保待遇准确、及时发放。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老龄事业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覆盖城乡低保人群、特困供养人员、低收入困难家庭,及其他遭遇困境人员的多层级救助体系,扩大社会救助范围,把因疫情、患病等陷入困境的人员纳入救助范围。建立救助需求综合评估机制,健全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提升救助服务针对性和精准度。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试点,不断提高公租房运营管理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工作,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切实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强化基金稽核监管,严惩社会保险欺诈案件,健全防范体制机制。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调动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兴办社会福利事业。深化社会保障服务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推进社保经办向全天候、多载体、自助化转变。优化社保办理渠道,打造服务方式多样化,落实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异地信息共享等政策。

第二节 优化卫生健康服务能

一、提升医疗卫生保障能力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服务体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体系,形成高效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加强疾控机构和社区联动,构建一体化、协同化智慧医疗平台,打造“15分钟医疗服务圈”和“10分钟公共卫生急救圈”。实施区疾控中心能力提升工程,建成区疾控中心、区妇幼保健院。加速补齐公共卫生短板,优化医疗机构区域规划,加快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提档升级,建设区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建成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洪山院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洪山区人民医院、武汉科技大学老年病医院(武汉科技大学医学转化楼)、湖北省肿瘤医院肿瘤患者传染病救治基地等一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建立特殊群体医疗救治绿色通道。

二、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健全全科医生及分级诊疗制度,深化区、社区两级医疗服务建设,助力“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发展,引导形成顺畅的转诊机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建设区域性社区卫生分中心,整体提升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发挥医联体服务作用,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处置能力。夯实基层医疗卫生基础,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保障体系,推动区校医疗资源共建共享。完善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卫生生活习惯。

第三节 提高教育发展质量

一、 提高教育供给水平

科学规划教育布局,加快补齐学位缺口。加快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一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建设现代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培育工程,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学科名师和教育家型校长。扎实推进“领航学校”工程,创建全市一流的品牌高中。优化学区制管理,深化集团化办学和合作办学,打造一批办学特色鲜明、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优质中小学。切实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完善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城区功能品质提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两全”新思维构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体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建公办幼儿园10-15所,逐步提高公办幼儿园在园数量,新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35-45所,扶持大学、企业办园,力争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在读幼儿比例达到85%;新(改扩)建40所中小学,切实解决中小学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成2—3所全市知名的优质初中;发展多元特色高中教育,全力推动洪山高中赶超发展,打造洪山高中教育品牌,建成2—3所全市知名的普通高中;实行公平普及的特殊教育,支持盲童和聋哑学校特色发展,三类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99%以上。

二、促进资源均衡分配

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领航高中建设工程”,实现由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转变。拓展集团化教育纵深,加快优质教育资源重组整合,推动师资和生源区内流动,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推行教师“区管校聘”制度,改革创新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深化与教育发达地区交流合作,建设治理型教育干部队伍,提升师资活力。发展融合融通的职业教育,动态调整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促进学校专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培养高技能职业人才。完善多途径教育供给机制,大力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第四节 加强文化体育建设

一、优化文化发展动能

着力培植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文旅体领军企业,推进文旅体市场管理规范化、智能化。推进“文化+”“互联网+”战略,实施“文旅体商”融合工程,推进文化旅游体育与城区、大学、科技、金融等深度融合。推进公共文化旅游体育服务设施提档升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旅游设施,打造15分钟生活圈、10分钟活动圈和12分钟文体圈,把洪山打造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区和智慧文化践行区。

实施文旅品牌示范工程,打造集艺术作品展示、艺术人才发掘、文化创意孵化、文旅深度融合的精品平台。挖掘文化底蕴,提升历史街区及建筑公共属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依托辖区科教博物馆,打造科教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发挥“关公文化”、“民族文化”优势,挖掘北洋桥、卓刀泉寺等历史文化遗址文化旅游潜能,打造高质量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杨春湖藏民族文化集群建设,兴建藏民族文化创意体验综合体。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推动老人桥文化遗址公园设计规划,提升伏虎山烈士陵园整体环境。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数据库。着力推进濒危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加快卓刀泉传说、高洪太铜锣、洪山菜薹、沈松柏剪纸工作室、马应龙药膏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产业化。

二、强化体育事业建设

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完善体育设施三级网络,打造10分钟体育健身圈。实施“文旅体商”融合工程,鼓励商业中心引进体育项目,推动体育主题成为商业中心的时尚标签。深化“全民健身”战略,完善绿道、全民健身中心、社区文体广场以及足球场等体育设施建设。打造具有洪山特色的体育品牌,重点发展城市定向越野赛、棋类等精品赛事,实施社区足球试点工程。依托高校、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开展体育运动指导服务,开放高校、机关事业单位运动场所,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强化群众性体育竞赛管理,打造一批群众性体育竞赛项目。

第八章 聚力社会治理实践,打造安全洪山新境界

 

以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着力提升基层社区治理能级,治理举措精细化;丰富共建共治社会治理内涵,共治共建主体多元化;提高应对重大风险的防范能力,化解举措具体化,实现社会治理共荣共享新局面,提升安全洪山新境界。

第一节 提升基层社区综合治理能级

一、加快社区建设提质升级

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老旧小区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升级水、电、气、道路、绿化等公共设施,优化美化社区居住环境;构建大社区服务网络,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推进“智能+社区”建设,丰富线上线下服务功能;加快全区智慧安防建设,打造一批智慧社区。拓宽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范围,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大力改善卫生环境,稳步提升居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引导社区营销规范发展,扶持社区物业服务经济壮大。完善大城管综合协调机制,强化城区精细管理,提高全区管理智能化水平,推动城区管理从突击整治向长效常治转变。

二、健全弱势群体保障体系

加快智慧养老设施建设,深化“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实现“三助一护”服务体系全覆盖;整合养老服务资源,形成立足社区、辐射居家的“社区养老综合体”,完善社区物业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能力;推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鼓励推动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养一体”服务。办好老年大学,在街道、社区建设老年大学分校。健全优化妇女儿童卫生服务筛查诊疗体系,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对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实现应保尽保;深化残疾人托养服务,巩固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残疾人托养照料服务体系;丰富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全面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引导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面向弱势群体延伸健康服务。

第二节 丰富共建共治社会治理内涵

一、提升社会治理共治新水平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支持和保障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尽责。深入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职能,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深化依法治区,坚持依法行政,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严格规范文明执法,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严格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司法权力运行及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建设更高水平法治洪山。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化案件评查和责任倒查机制,严格落实办案质量终身责任制和差错案件责任追究。健全特殊群体管控机制,严防个人极端事件发生。完善信访制度,健全领导干部大接访和包案制度,推动信访积案见底清零。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深化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积极开展“八五”普法,推动全民守法普法成为社会治理的法治基础。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社会治安防控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健全落实重大案事件依法办理、舆论引导、社会面管控“三同步”机制。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犯罪、黑恶势力犯罪、新型网络犯罪和涉众型经济犯罪,提升破案率、降低犯罪率。完善现代警务巡逻机制,提高见警率、管事率、盘查率。

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健全区委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和领导机制,坚持意识形态联席会和辖区高校宣传部长联席会制度,做好民族宗教、高校等重点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深入推进区级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区级新型媒体。全面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完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机制,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十大行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理想信念铸魂、市民素质提升、文明乡风涵育、红色文化育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现精神文明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

二、构建社会治理共建新局面

提升街道治理能力,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完善区级党建大联盟、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区域化组织体系。深化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组建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夯实街道组织机构设置。制定工作事项清单,理清街道、社区(村)职能与事权,向基层放权赋能。纵深推进“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改革。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持续推进社区居委会为主导,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相协调的社区管理运行机制,促进基层群众自治与网格化管理有效衔接。完善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下沉社区常态化机制,用好社区工作者、下沉党员干部、志愿者“三支队伍”,充实基层治理力量。完善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体系,吸纳优秀大学生进入社区工作者队伍,培育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让基社区工作者进出有通道、履职有目标、考核有标准、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激励有机制。深化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推进 “志愿者之城” 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广泛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加强三方联动,完善“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工作机制,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培育发展各类社区社会组织,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加快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加强青少年空间建设,提升组织队伍、硬件基础和服务能力,推进青少年社区服务项目常态化,逐步实现社区托管项目全覆盖。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工程,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第三节 增强重大公共风险防范能力

一、健全公共卫生风险防范机制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分级负责的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组建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委员会,街、乡设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配备公共卫生专干。扩展防范公共卫生风险参与主体,建设全民参与风险治理模式。完善风险预警触发机制,突出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云胶片作用。健全网格化风险治理机制,设立风险管理专员。建立中西医结合“防治一体化”的救治体系,打造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完善智能化风险化解机制,建立区级智能诊疗系统,应用智能化技术和无人设备。提升公共卫生安全危机意识与公共卫生应急素养,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

二、提升抵御金融风险能力

强化属地金融风险管理责任,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完善信用信息采集和披露制度,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和守信受益机制。强化区属企业管理层尤其是主要负责人风险防控责任,压实区属企业防控信用风险主体责任。推进重大金融风险防控知识普及,提升公众防范意识,及时公开金融风险信息,凝聚化解风险社会共识,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专业水平。

三、突出防范安全生产风险

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主动排查安全隐患,坚决遏制和防范重特大事故。强化安全生产检查监督执法力度,提升安全监管执法效能。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选树一批“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企业”。加强特种设备监管,努力提升电梯维保质量水平。提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安全风险防范中的应用,提高突发事件实时动态监测水平,全面实现重大危险源联网监控,持续保持“打非治违”高压态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属地责任、部门责任、企业责任,推进平安洪山建设。

四、全力防范食药安全风险

严格落实“首责管理制、属地管理制、责任追究制”,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组织管理体系,强化监测设施保障,实现全流程、全周期监测管理。创新监管方式,加强食品药品溯源管理,做到经营主体底数清、经营场地分布清、进货供货渠道清,将食品药品安全基础性工作落到实处。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深入施行食品药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和信息公示制度,实现餐饮行业“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建设。加强小餐饮日常监管,引导规范设立小餐饮便民服务区。

五、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突出政治安全,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评估机制,切实抓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应急体系,理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制定覆盖全灾种、全行业、全过程的应急预案,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建成区综合应急指挥平台、综合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大数据中心。健全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有效提升国防动员建设水平。全面推进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探索建立学校、商业综合体、社区居民楼等人员密集场所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统筹应急资源,创建综合性的华中应急安全教育实践基地。完善区-街道-社区应急物资储备库体系建设,形成网格化布局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组建街道、社区(村)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决策和救援能力。

第九章 保障措施

为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纲要,需制定如下重要保障措施。

第一节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洪山落地落实。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常态化制度。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委议事决策机制。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落实好干部标准,加强干部教育培养特别是年轻干部培养,强化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的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

二、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坚持惩治高压、权力归笼、思想自律三管齐下,紧盯不收敛不收手,坚决查处重点领域和群众身边腐败问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强化政治监督,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党内监督与人大、政协、审计、群众、舆论等监督统筹融合,打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三、切实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完善决策机制。加强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为实现洪山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实施监督评估。强化对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自觉接受区人大、区政协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公开规划实施信息,多途径、多举措保障公众参与权、表达权,主动接受全社会监督,提高规划实施的透明度。

第二节 大力改善内外环境

一、不断改善外部环境

主动适应外部发展环境变化,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更大范围内的开放、协同、创新。优化产业生态体系,高效配置区域资源;加强政策制度供给,搭建区域沟通协调平台,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充分释放创新活力。树立合作兴区发展观念,探寻空间合作路径、创新分享经济模式,强化区际交流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发展。明晰与东湖高新区、武昌区和东湖风景区等周边特色功能单元的空间分工,通过构建多区域互动合作机制,分享外溢经济效益,为洪山高质量发展提供多元动力。

二、大力优化内部环境

加快推进城区治理现代化,营造良好内部发展环境。坚持和完善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完善涉企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服务意识,引导和帮助市场主体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支持政策,破解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制约。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不断提升城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立完善高品质生活的制度体系,着力推进政府管理服务升级,精心打造制度完善、功能齐全、充满活力、宜居宜业城区环境。

第三节 积极推动规划实施

一、积极强化政策支持

落实国家支持政策。大力开展疫后重振,畅通国际国内循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用好用活用足上级政策,积极争取中央支持湖北省一揽子政策,围绕“两新一重”、公共卫生补短板及现代产业发展等项目,争取更大支持、更多倾斜、更快落地。共享武汉发展政策。用好政府债券,支持亮点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补短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探索PE/VC等金融模式创新,支持小微科创/文创企业开拓融资渠道。活化“四大资智聚汉工程”相关政策,支持开展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及其产业化。

二、积极强化项目支撑

以规划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规划落实,进一步集聚要素资源,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立足前瞻性、全局性、带动性,精心筹谋事关洪山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项目。重点谋划“稳就业、保民生”项目,兜住民生底线,增进民生福祉。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有效利用外商投资,高效推进项目落地见效。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化、重点事项清单化,动态构建洪山区“十四五”发展重大项目库。

三、积极强化过程管理

完善监测评估机制。细化分解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对任务实施和目标落实进行全程跟踪监测,对重大项目进展进行全程跟踪服务,通过分时段、分单位量化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监督考评机制。对全区各单位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将任务实施和目标落实与绩效奖惩挂钩,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创新容错纠错机制。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规定,激励改革创新人才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促进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洪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于洪山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审议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洪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

“十三五”以来,洪山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打造经济城区“两个升级版”为目标,努力推动“大学之城”建设,抗击疫情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十三五”时期,洪山区全力以赴稳增长,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全区多项经济指标长期高于全市平均增幅,提前两年实现“千亿产值、百亿财政”宏伟目标,经济综合实力在中心城区稳步迈入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稳居中心城区前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十二五”末的1.2倍,从中心城区第四跃升至第三,增速稳居中心城区第一;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1971.2亿元;招商引资总额累计完成2699.7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3.66倍。

大学之城建设成效显著。深入实施“大学+”战略,打造学城联动的大学之城。“大学之城”上升为武汉市发展战略,洪山区勇担建设先行示范区重任,与辖区内37所高校全部签订“十三五”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区校合作项目177项。积极引导辖区科技型企业与高校对接,全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在洪山就地转化。深入实施“四大资智聚汉工程”,着力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汇集洪山,共引进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81人,留住大学生12.4万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创新发展能力显著提升,环大学创新带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城区产业层次不断提升。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0.45:24.65:74.90转变为0.14:22.29:77.57;其中,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高出武汉市16.7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GDP贡献度分别达到77.6%和29%。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了4倍以上,总数突破560家;产值亿元以上重点工业企业达36家,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占比超过30%。

幸福洪山建设推进扎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平均增速高出GDP增幅1.12%,位居全市中心城区第二。累计投入8874.6万元,帮助天兴乡42名及新洲区1449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固脱贫,精准扶贫任务圆满完成。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相对低位;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累计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20所,新增普惠性幼儿园85所;新建三级医院3家,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投资2.96亿元,建成905张床位医养结合的区级社会福利院。创建老年宜居社区70个,建成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中心(站)162个。就业、创业、社保、养老、住房等各类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平安洪山建设持续深化,“一感一度一率一评价”综合排名明显提升,位于全市中心城区前列。

美丽洪山建设靓点多多。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造“山清水秀城美”新洪山。雨污分流成效明显,城区湖泊水质稳定向好;完成新增绿地532.7公顷,其中公园绿地279.7公顷、防护绿地114.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78m2,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5.13%、58.67%。“十三五”时期,洪山区PM10PM2.5浓度均值分别下降25 μg/m319 μg/m3,辖区空气优良率位居全市中心城区前列,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文明洪山建设硕果累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文化强区战略,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城市文明水平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洪山区成功入选第二批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行列,并高水平通过考核验收。“书香飘洪山”经典诵读活动被评为武汉市“十大品牌读书活动”,“温馨家园”社区文化艺术节连年举办,形成崇德向善、爱心传递的良好氛围。

活力洪山建设生机勃勃。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履职能力和服务效能明显提升。全区“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比例分别达78%、97%、86%和100%;按时办结率达100%,服务对象综合满意率达99.8%以上。“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完成招商引资总额2699.7亿元(预计数),年均增长率达15.24%。2020年,全区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9万户,总量达14.2万户,均位居中心城区第一。

“十三五”以来,区委、区政府积极适应新常态,城区创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发展总体态势积极向好,但与国内一流大学之城目标还存在差距,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问题、新挑战。

一是创新转化与大学之城建设不完全匹配洪山区科技资源丰富、创新能力突出,但科技实力内化为创新驱动明显不足,创新转化与大学之城建设不完全匹配,科技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二是产业结构与高质量发展不完全适应。洪山区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较高,但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有待提高,房地产占比过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撑有待提升。三是污染防治能力与城区绿色发展不完全协调。人口大量聚集,生活污水排放、渣土、噪声、扬尘等环境污染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尤其是辖区主要湖泊未达到水功能区水质要求,污染防治与城区绿色发展不完全协调,湖泊水污染治理及水环境提升任重道远。四是民生保障与美好生活需求不完全契合。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分布不均,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社会治理难度加大,基层社会治理及服务亟待完善升级。

二、2020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干部群众,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全面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力以赴推进疫后重振,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加快恢复态势和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疫情防控取得重要成果

坚决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率先启动隔离点建设,快速建成一批轻症治疗点,最高峰时征用辖区87家民营医院、酒店作为隔离点,共计7342间房、9827个床位,最大限度实现了“床等人”。对隔离人员实施中药治疗,累计使用中药汤剂21万余袋。多渠道拓展医疗资源,改造完成672医院、荣军医院等医疗机构床位近600张,开辟就医绿色通道。及时建立三级病患转运工作专班,累计转运高风险人群2万余趟次,最大限度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

坚决做到最严格小区封闭管理。最大限度阻断传染源、降低感染率,全区792个小区全部实行封闭管理,对294个小区412个点位进行集中封堵,硬质隔离累计总长度超过15000米。坚决落实居民进出小区“四必”要求,每个小区只留一个出入口,引导居民非必要不外出、不聚集,提高居民健康卫生意识,严防发生社区疫情。

全力做好应急物资筹集工作。全方位筹集防疫物资,累计筹集口罩470.3万个,防护服38.47万件,护目镜7.8万个,手套150.22万双,消毒液8.26万桶(瓶),酒精7.8万桶(瓶),药品5.57万箱(盒),生活食品类22.37万件。所有物资、资金均及时、足额调配到街道社区、隔离点等一线单位,有效保障了疫情防控工作需要。

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组织运送活鱼138.7吨、组织团购85万余份,配送储备冻猪肉1053.4吨;480家药店正常营业,占全区药店总数的89%;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蔬菜出库量日均2000余吨,确保了江南片区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全力救助特殊困难群体,发放爱心蔬菜3.4万份,物资包1.2万份;安置滞汉外地人员、流浪乞讨人员792人,发放临时生活救助金1807人次、309.5万元;及时处置突发应急事件,累计投入网约车6.3万台次,接送居民及医护人员出行17.7万次;协调组织民兵5.2万余人,共同参与交通封控、物资运送、防疫消杀等行动,充分保障辖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全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对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坚持 “内防输入、外防反弹” ,动态优化疫情防控举措,组织核酸检测大会战,组建800个核酸检测采样组,累计完成全员核酸采样检测108万人次。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相结合,严把输入关、检测关、哨卡关,全力防范和化解境内外疫情输入风险。

(二)惠企政策全面落实落地

认真落实中央一揽子政策和省市惠企政策,着力稳定经济基本面。积极申报落实5家重点保供企业获得11.57亿元的贴息贷款。先后帮助1097家企业、496家个体工商户成功申报纾困资金;帮助4964家企业通过汉融通平台成功融资58.6亿元。用好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已核准子基金项目7个。完成3批127家符合条件的在营保供商贸流通企业30%电费补贴审核发放工作,兑付金额636万元。为企业减免税收15.7亿元,减免社会保险费14.8亿元、房租近2亿元。发放工业企业就业奖补资金987.9万元,发放以工代训补贴1501.4万元。

(三)市场主体稳步繁荣发展

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树立“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服务理念,以最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争创全市政务服务最优、营商环境最好城区。大力开展“送政策、听情况、交朋友、解难题、促平安”联系服务企业活动,累计走访企业4274家,解决各类问题1321个。采取企业相亲会、直播带货、线上金融服务等多种方式,精准打好助企组合拳。“四上”及房地产企业复工率达到100%,复岗率达到101%。新增工业企业小进规21 户,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四)经济指标全面企稳回升

地区生产总值(GDP)。三季度,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97.32亿元,全市排名第7,同比增长-7.4%,全市排名第3,预计全年GDP完成1080亿元,同比增长0.5%;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全市排名第7。预计全年同比增长2%;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截止11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85.94亿元,全市排名第6,同比增长-16.1%,全市排名第3。预计全年完成92亿元,同比增长-15.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截止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5%,全市排名第1。计全年完成70.72亿元,同比增长4%。

固定资产投资。截止11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4.2%,全市排名第8,其中,工业投资总额同比增长-42.8%。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0亿元,同比增长-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截止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40亿元,全市排名第 6,同比增长-20.5%,全市排名第8。预计全年完成480亿元

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截止11月,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602.8亿元。预计全年完成600亿元以上

实际利用外资。预计全年完成2.1亿美元。

(五)项目建设进度逐步加快

大力引项目、聚企业、强服务。今年以来,完成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个,签约总额 328亿元。杨春湖高铁商务区华侨城欢乐天际等7个亿元以上项目全面开工,首开金茂府等续建项目进展顺利,前霖杨春湖项目高压线迁改已经完成。青菱高科技产业园在中心城区率先试行工程建设告知承诺制,今年武汉市土地市场成交的首宗地块“武汉智联创星中心”实现“3月底摘牌、6月份开工”,联东U谷等在建项目明显提速。抢抓武汉市亮点区块建设机遇,推动中央创智区项目落地,理工大孵化楼二期、三期及中建三局综合体、诚功大厦等项目顺利开工,湖工大马房山校区等项目全面启动。通过以商招商、以企引企,线上线下同步招大引强,白沙洲龙湖天街、中粮工科武汉研发中心、卓尔·华谊兄弟电影小镇等3个30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成功签约,湖北省文投集团总部等优质企业入驻洪山。

进一步加大重点项目推进力度。强化区级领导“七个一”包保联系机制,每个区级领导结合挂点联系街道,保企业、包项目、督进度。5个市级新开工重大项目已全部开工,1个前期项目已提前开工,均达进度要求。截止2020年11月,全区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78个,总投资3289亿元,完成投资329亿元。今年以来,新开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2个,总投资721亿元,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民生补短板项目加速推进。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洪山院区、洪山区人民医院、洪山区疾控中心、洪山区妇幼保健院等5个医疗卫生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新建成中小学3所,开工2所。

(六)要素集聚能力逐渐增强

以环大学创新带为依托,加快推进创新要素集聚,着力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开展线上线下科技成果对接活动11场,签约项目67个,实现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75亿元。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信息录入337条,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目标。完成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数量346家,其中首次认定 277家,重新认定69家。充分发挥洪山科教优势,积极推进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建设工作,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技术转移交易体系。培训并认证技术经纪人25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00%,培育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个,促成科技成果转化落地120项,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09%。

(七)精致洪山建设有序推进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完成汤逊湖、黄家湖、青菱湖、野湖退垸还湖前期工作。南湖流域 165 个小区及单位雨污分流改造基本完工,74 处市政管网混错接节点完成改造,509 处排水管网Ⅳ级缺陷基本修复。积极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湿地城市创建,完成绿地建设71.1公顷,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全区湿地保护率 100%。系统推进“精致环卫”工作,清理转运生活垃圾约45万吨。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已开展试点社区34个、小区226个、单位604个,累计配置分类收集容器2.67万个。开展建筑工地环境整治,处理工地噪音、路面污染1.1万起,全区空气优良天数比去年同期增加79天

(八)社会保障能力持续提高

进一步加大保就业保民生工作力度。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落实“稳就业、保就业”政策,通过发放稳岗奖补、就业补贴等举措,综合施策促就业。开展“大学之城就业节”系列活动,举办“网上春风行动”、“空中人才市集”、 “复工复产企业专场招聘会”等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03场,组织招聘企业9680家(次),累计提供就业岗位逾10万个,线上关注、线下参与的求职者突破110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目标1.6万人,完成新就业2.3万人,其中新增大学生就业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小于3.6%。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191笔,共152.5万元。为4569名灵活就业人员享受社保补贴2750.3万元,为吸纳324名就业困难人员和大学生毕业生的66家企业发放社保补贴89.8万元。全区退役军人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我区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

进一步加快养老和文教事业发展。新建、扩建2家养老机构,床位共233张,建成600张床位的省医养老康复示范项目。新建57个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站),已实现每千名老人50张床位的标准。新改扩建公益普惠性幼儿园5所,新改扩建并投入使用中小学3所。“四馆三场两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新扩建社区文体广场 8 个,辖区 10 余家博物馆全部对外开放。

进一步提升社会综合治理服务能力。治安形势平稳有序,全区有效刑事警情3772起、违法犯罪警情4.2万起,分别同比下降了19.5%、8.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投入资金1032.8万元,建设、引进扶贫产业项目19个,为扶贫对象办理实事61件,组织扶贫消费1300余万元,有效确保了已脱贫村及贫困人口持续稳固脱贫。

2020年,虽然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企稳回升态势明显,区域经济复苏进程不断加快,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任务仍艰巨繁重,随着生产活动的全面复产,各级各类人员聚集度和流动性显著增加,对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二是经济增长压力较大,多数经济指标与预期目标仍然存在差距,部分重点经济指标,与“十三五”预定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三是项目投资“高开、低走、后劲不足”态势明显,固定资产投资仍处于负增长状态,新开工项目特别是大项目严重不足。四是财政收入增长乏力,重点纳税企业贡献下降,招商引资新增开工建设项目不多,实际引进外资企业少、质量不高。住宿和餐饮企业受疫情冲击较大,消费潜力仍需进一步深挖。五是系统推进城市治理,补齐教育、卫生等民生短板面临的任务仍然艰巨。

三、2021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更是洪山区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全区上下必须继续保持务实进取、拼搏赶超、尽锐出战、冲刺决战的姿态,主动作为、奋发有为,努力夺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疫情防控双胜利。

(一)指导思想与预期目标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武汉时的殷殷嘱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市委“一主做优”发展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同时推动需求侧改革,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完善空间规划结构,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高层次市场发展格局,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区,加快构建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健全高效能社会治理体系,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努力把洪山建设成为高品质大学之城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区,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作出洪山贡献。

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不低于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1.2亿元人民币,增长10%;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9%;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完成600亿元人民币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完成4亿美元;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完成市下达的节能降耗、碳减排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二)2021年主要工作任务

1、抓动能转换,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以项目促进有效投资。强化重大项目目标进度管理,全力推动卓尔·华谊电影小镇等前期项目、华侨城欢乐天际等在建项目早开工、早见效。围绕重点功能区,大力开展校友招商、云端招商,加快引进腾讯、绿地等一批优质企业。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政府专项债、抗疫特别国债等政策支持,确保医院、学校、市政基础设施、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深入推进。高起点推进 “十四五”规划开局起步、有序实施,结合“十四五”重大项目库,加快补短板、强功能、调结构的好项目落实落地。

以融合积聚创新动能。支持校企产学研合作,建设产学研平台20个,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40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76亿元。引导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7%。

以服务扶持市场主体。积极创新工作举措,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稳定重点企业。帮助龙头企业、总部企业恢复产能,落实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支持里得电科等登陆资本市场。不断壮大市场主体规模,主动上门摸清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较强企业的经营情况,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及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用工、纳税、市场、审批、社保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抓功能提升,夯实协调发展基础

加快推进区校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各类资源,抓紧实施大学及其周边“三旧”改造,提速建设区校合作产业项目,着力构建区校产业一体化深度融合格局。进一步健全区校联动合作机制,提升工大路、虎泉路、鲁磨路等特色创客街区品质,不断完善环大学创新带产业布局。

加快推进中央创智区突破性发展。结合洪山“大学之城”亮点片区规划,努力引进优质企业,探索通过新模式、新路径启动街道口片区改造工作。积极推进湖工大马房山、省汽配宿舍等片区房屋征收及供地工作,促进华师大创新创业中心、理工大孵化楼二期三期等项目尽快见效。实施武昌殡仪馆搬迁、房屋征收等配套工作。

加快推进南湖城市副中心建设。加大与省农科院及市有关部门协调力度,同步启动省农科院宿舍片、南湖花木城等地块征收前期工作,加快建设碧桂园·碧乐城,全力打造南湖城市副中心新地标。

加快推进杨春湖高铁商务区建设。加快核心区后续供地,促进商务区项目滚动开发。加大综合管廊、高压线迁改、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华侨城欢乐天际等新经济载体快建成、早见效,同步开展二次招商。

加快青菱生态科技新城等园区发展。不断强化园区项目建设。开工建设百一光电、武大科技园等项目,推动里得电科、卓尔·华谊电影小镇等项目尽快落地见效。提速推进北港工业园二次改造,加快建设天辉医药材料产业园项目,启动利德综合研发楼、长江三峡数字芯片研发中心、动漫文化创意大厦等一批高效高新项目,为区域产业发展拓展空间。围绕创意天地二期建设,进一步推动“科技+文化+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出台“文融十条”专项政策,培育壮大出版传媒、数字娱乐、创意设计、文化教育等创意产业,全力建设国家级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

加快推进天兴生态绿洲建设。加强与市级有关部门协调沟通,确定天兴乡还建总量及资金总体平衡方案,启动天兴收储相关工作。

3、抓疫情防控,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主,健全并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压紧压实四方责任,对防控漏洞再排查、防控重点再加固、防控要求再落实,确保疫情不反弹。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突出重点区域、公共场所、高风险人群,加强预警监测、应急联动、精准处置、常备不懈,做到“疫情一日未解除,防控一刻不放松”。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着力补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短板。加快建设武大人民医院洪山院区、省妇幼保健院洪山院区、区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院等公共卫生项目,提速洪山区人民医院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服务等各项保障能力。

全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全年计划实施各类交通项目100项,完成投资29.8亿元,力争19条道路建成通车。围绕重点功能区和民生热点区域,完善交通网络,持续推进白沙洲、南湖地区交通大会战;健全和平片区次支路网,结合地铁站点配建一批道路,形成顺畅通达的地铁、骨干路网综合交通体系;协调公交线路优化调整,做好交通设施维护管养,科学管理交通秩序,着力为居民疏堵保畅;完善区域供电体系架构,开工建设杨春湖、陈家嘴等8座新模式变电站及南湖路、光霞路等电力通道10公里,打造“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绿色低碳、智能互动”的世界一流城市电网。

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扎实推进张家湾、和平片区雨污分流、混错接和缺陷修复工程,强化疏捞维护和应急处置,努力提升城市排渍能力;开展河湖划界确权工作,启动青菱湖、野湖等湖泊水质提升工程,推进汤逊湖、黄家湖、青菱湖、野湖退垸还湖工作,进一步加大湖泊保护力度;加强智慧水务项目建设,新建野芷湖和杨春湖水质在线监测站。围绕主次干道和“三站三圈一点”等重点区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大力整治违法“三乱”、噪声扰民、渣土运输,改善老旧小区、背街小巷、集贸市场及周边环境,实现大城管考核排名稳中有进。不断提升园林绿化品质,新增绿地27公顷,新建毛坦公园、张家湾公园,建设口袋公园6处、林荫路4条,完成11个老旧小区绿化改造升级任务,让洪山持续绿起来、美起来。

4、抓民生福祉,增强社会保障能力

更大力度稳就业。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更加充分就业。深入推进“学子留汉”工程,扩大“大学之城就业节”品牌影响力,完善安居落户配套服务,留下更多高校毕业生;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落实就业困难群体兜底帮扶;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支持企业以训稳岗,扩大实习实训、就业见习规模,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加快发展教育文体事业。优先保障教育资源薄弱的片区入学需求,开工新建中小学 7所,确保4所投入使用,新增学位6534个,积极创建优质品牌学校;稳步扩大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切实落实普惠性民办园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普惠性幼儿园入园比例;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举办“第十六届高校艺术节”、第十八届“温馨家园”社区艺术节。

全方位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参加市第十一届运动会,提升洪山体育影响力;加大基层社区足球场和多功能运动场建设力度,探索具有洪山特色的社区足球智能化、标准化新模式,为社区群众提供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

加强弱势群体帮扶。兜住民生底线,实现困难群体应保尽保;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提高社会救助规范化水平,确保社会救助“动态管理、阳光操作”;完善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改扩建500张床位的区养老服务中心,健全养老服务网点,逐步形成以“三助一护”为主、全方位覆盖的养老服务网络。

加快精致洪山建设步伐。重点推进武汉学院光谷校区片、邮科院宿舍片等12个改造项目,力争武汉学院光谷校区等项目实现供地;针对油烟扰民、占道经营、垃圾处理等短板弱项,常态化开展背街小巷等重点区域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垃圾分类、环卫市场化等专项工作,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5、抓治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健全各领域安全监管和防范机制,强化安全防控及隐患治理,积极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常态化实施消防、危化品、建筑工地、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确保安全生产实现“一无一降”目标;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惩治“盗抢骗”“赌毒黄”、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压降发案率,确保“两抢”案件及命案、枪案破案率均达100%;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高社区服务保障能力,激发社区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性;加强小区规范化管理,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各位代表,2021年是全面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之年,更是我区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的起步之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面临的困难挑战有增无减,抓实抓好2021年度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非凡。让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进一步增强抗疫情、稳经济、惠民生、谋发展的精气神,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主动作为,克难攻坚,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完成2021年各项目标任务,为洪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


 

洪山区202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

202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审议稿)

 

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会议报告202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提出2021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财政预算预计执行情况

(一)地方一般公共预算预计执行情况

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执行情况

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020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完成920000万元,较上年决算数下降15.9%,主要原因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收入分类完成情况:

税收收入预计完成879760万元,较上年决算数下降14.4%,其中:增值税、改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主体税种预计完成508325万元;土地增值税、契税等其他税种预计完成371435万元。

非税收入预计完成40240万元,较上年决算数下降39.7%,其中:教育费附加、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专项收入预计完成19340万元;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政府住房基金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其他收入预计完成20900万元。

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整体情况

2020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20000万元、市级基数返还9489万元、补贴和结算307039万元、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1977万元、调入资金81803万元、债务转贷收入103135万元、上年结余64124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1497567万元。

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预计支出执行情况

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2020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为956635万元,较上年决算数增长1.1%,主要原因是增加一般债券支出及上级补助疫情防控支出。

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的功能科目分类: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1451万元;

2)国防支出467万元;

3)公共安全支出80040万元;

4)教育支出209329万元;

5)科学技术支出22115万元;

6)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4774万元;

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8374万元;

8)卫生健康支出125946万元;

9)节能环保支出5696万元;

10)城乡社区支出211892万元;

11)农林水支出19335万元;

12)交通运输1万元;

13)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2227万元;

14)商业服务业等支出980万元;

15)金融支出1054万元;

16)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1130万元;

17)住房保障支出28761万元;

16)粮油物资储备支出389万元;

17)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4814万元;

18)预备费10000万元;

19)其他支出832万元;

20)债务付息支出6923万元;

21)债务发行费用支出105万元;

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整体情况

2020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56635万元,上划经费506195万元,债务还本支出34737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计1497567万元。

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全年预计执行结果:收入总计1497567万元,支出总计1497567万元,全年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预计执行情况

1、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执行情况

2020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完成891772万元,较上年决算数增长46.2%,其中:区级政府性基金收入11900万元,较上年决算数增长247.3%,主要原因是上年出让工业用地较少,基数较低;政府性基金补助收入422068万元,较上年决算数增长20.3%,主要原因是土地挂牌出让收入增加;债务转贷收入414700万元,较上年增长70.1%;抗疫特别国债收入36300万元,为应对疫情国家统一发行;上年结余6804万元,上年决算数为0万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预计执行情况

2020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预计为891772万元,较上年决算数增长46.2%,其中:区级政府性基金支出824959万元,较上年决算数增长71.7%,主要是增加专项债券及抗疫特别国债;债务还本支出10000万元;政府性基金上解支出13万元,主要为市列区用专项债券发行费支出;调出至一般公共预算56800万元,较上年决算数下降53.7%,主要原因是土地净收益减少导致可调出资金相应减少。

政府性基金支出824959万元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的功能科目分类:

1)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242万元;

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万元;

3)城乡社区支出600012万元;

4)其他支出178692万元

5)债务付息支出9295万元;

6)债务发行费用支出417万元;

7)抗疫特别国债安排的支出36300万元。

3、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政府性基金预算全年预计执行结果:收入总计891772万元,支出总计891772万元,全年收支平衡。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预计执行情况

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执行情况

2020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完成678万元,较上年决算数下降79.8%,主要原因是上年存在南湖渔场、严西湖渔场产权转让等一次性国有产权转让收入3864万元,其中:国有资本经营收入227万元,较上年决算数下降59.8%;上年结余451万元,较上年决算数下降83.9%。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预计执行情况

2020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预计为678万元,较上年决算数下降70.8%,主要原因是上年存在注入国资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资本金2000万元。

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的功能科目分类:

1)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及改革成本支出620万元;

2)其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58万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全年预计执行结果:收入总计678万元,支出总计678万元,全年收支平衡。

(四)其他

1、2020年地方政府债券情况

1)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

2020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551507万元,其中:(1)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90898万元,包括一般债券71398万元(含市列区用3000万元)和专项债券435372万元(含市列区用30672万元);(2)再融资债券44737万元,包括一般债券34737万元和专项债券10000万元。

2)地方政府债券还本付息

2020年偿还地方政府债券本息66340万元,其中:(1)偿还本金44737万元,其中:一般债券还本34737万元,专项债券还本10000万元,通过申报再融资债券方式偿还;(2)偿还利息21603万元,包括一般债券利息8372万元(含市列区用债券利息1449万元)和专项债券利息13231万元(含市列区用债券利息3936万元)。

3)地方政府债券余额

2020年政府债券余额1101643万元,其中:一般债券288473万元(含市列区用43000万元)和专项债券813170万元(含市列区用130670万元)。

2、财政专户情况

2020年财政专户年初余额38523万元;2020年财政专户收入280585万元,主要为教育系统收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费、党员捐赠、城市最低保障金及代管预算单位往来资金等;2020年财政专户支出283399万元,主要为教育系统支出、上缴新增建设用地费、最低保障金支出及代管预算单位往来资金支出等;2020年11月30日财政专户余额35709万元。

以上数据是根据目前收支情况进行的预测,在完成本年度与上级财政结算以及财政决算后,再按要求将最终的完成情况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2020年主要财政工作

2020年,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落实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各项决议,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积极落实国家一揽子支持政策,科学筹措疫情防控资金,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不断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管理,确保财政事业平稳发展,有效促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一)全面统筹财政资金,坚决打赢防疫阻击战

坚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力保障疫情经费,确保不因资金问题影响患者救治,确保不因资金保障影响疫情防控。一是统筹安排疫情防控经费。多渠道筹措疫情防控资金110699万元,用于方舱医院建设运营、实施全民核酸检测、落实医护人员和一线防疫人员保障政策、支持患者救治等方面。二是建立资金拨付应急保障机制。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简化资金拨付流程,畅通资金支付“绿色通道”,确保第一时间将资金拨付到防控一线。三是强化疫情防控资金使用管理。实行防疫资金统一管理,全流程跟踪监督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二)全面落实财政政策, 加速疫后经济复苏

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精准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推动疫后经济复苏。一是支持企业纾困发展。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落实企业疫情减免政策,拨付245家企业贴息资金1415万元,兑现127家疫情防控企业电费补贴550万元,减免中小企业房租1804万元。二是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做好疫情防控阶段性与制度性减免税政策相结合,预计全年减免税收53208万元,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三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投入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资金10189万元,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孵化器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企业发展资金10000万元,用于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四是用好用足债券资金。今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90898万元,用于保障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城市更新等领域建设,有效促进经济社会恢复发展。

(三)全面从严预算管理,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按照“量入为出、有保有压、可压尽压”原则,继续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切实兜牢“三保”底线,推动财政平稳运行。一是全面依法征收管理。在认真落实减税降费基础上,依法依规组织征缴各项税费收入,将疫情对财政收入的冲击降至最小。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补助。及时向上汇报疫情防控动态情况,争取上级疫情防控补助资金148819万元,其中:疫情减收补助56176万元,疫情增支补助92643万元。三是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大力压减行政事业单位一般性支出30322万元,压减经费用于“三保”和疫情防控等重点领域支出。四是加强财政资金统筹力度。通过统筹一般公共预算与政府性基金预算、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加大结余结转资金收回力度、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等方式,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四)全面聚焦民生短板,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教育、社会保障、卫生健康、城市建设等公共服务体系短板,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一是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投入资金257529万元,较上年决算数增长22.0%,主要用于支持6所幼儿园、8所义务段学校和1所高中新改扩建项目,进一步满足辖区学子就近入学需求;不断改善教师待遇和教学条件,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二是落实社会保障政策。投入资金88374万元,较上年决算数增长26.1%,主要用于落实低保、养老、残疾人、退役人员等各项抚恤救助优待政策;落实社区工作者待遇保障政策,加大基层治理和建设经费保障力度;落实积极就业政策,通过政策扶持、财政补助和创业培训等措施,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三是补齐医疗卫生短板。投入资金162946万元,较上年决算数增长361.4%,主要用于积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卫应急能力;充分发挥抗疫特别国债作用,支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省妇幼保健院洪山院区、洪山区人民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区疾控中心和区妇幼保健院等医院建设,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四是提升城市宜居水平。投入资金472032万元,较上年决算数增长44.9%,支持智慧建设道路网、园林绿化、防汛排污、清淤治理等项目开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智慧平安社会建设,推动区域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五)全面加强风险防范,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

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健全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全力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一是持续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严格在政府债务余额限额内发行债券,按时偿还债务本息66340万元,做到无区域性债务风险事件发生;完善债券项目库管理制度,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实行按月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建立通报与督办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加快资金使用进度,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大力支持脱贫攻坚。筹集扶贫经费1674万元,用于西藏、来凤、新洲等对口支援地区扶贫工作,全力保障天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三是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筹措落实资金25031万元,全力支持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大气污染防控、土壤污染防治等,以更大力度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稳步提升城市生态宜居水平。

(六)全面深化财政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不断深化财政改革,推动财政管理科学化、法治化,加快现代化财政体系进程。一是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进一步细化社区工作者、聘用人员、人事代理等人员经费编制方法,全面从严控制公用经费,大力压减一般性项目支出。二是依法做好预决算公开。及时在区政府网站公开预算、决算、政府债券等信息,切实提高财政透明度。三是稳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制定《关于印发洪山区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管理办法,对全区机关事业单位240余人次开展绩效培训,组织全区一级预算单位477个项目开展预算绩效自评,抽取11个重点项目开展重点绩效评价。四是强化库款管理。制定库款保障工作预案,建立库款每日监测制度,切实保障疫情防控资金和“三保”支出。五是推动非税电子化票据改革。按照“互联网+政务服务”要求,开展电子票据试点工作,在全市率先开具数字化非税电子票据。六是完善政府采购领域信息化建设。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实现政府采购系统与国库支付系统对接,提高政府采购效率。七是强化直达资金监管。依托资金监管系统,跟踪特殊转移支付、抗疫特别国债等资金流向,确保资金迅速落地见效、惠企利民。

各位代表、委员,“十三五”期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们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稳步提升收入质量,持续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深化财政改革,为洪山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贡献财政力量。五年来,财政收入质量稳步提高。在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影响下,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5年784933万,提高到2020年920000万元,年均增长3.4%;税收收入占比由2015年的89.1%提高为2020年的97.5%;亿元以上纳税企业由2015年5户增加到2020年23户;各大楼宇纳税160868万元,亿元以上纳税楼宇4座;五大园区入驻企业1707户,纳税34368万元。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通过统筹各类财政资金,满足民生支出刚性增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2015年555089万元,提高到2020年956635万元,年均增长14.5%;民生支出由2015年425101万元,提高到2020年798686万元,年均增长17.6%,占比由76.6 %提高为83.5%。财政改革全面深化。健全全口径预算体系,推进预决算公开,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加大财政存量资金盘活力度,建立以信息平台为依托的财源建设机制,强化预算执行进度考核,简化政府采购流程,做好投资评审结果运用,完善地方债券风险防范机制,现代财政制度日趋完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政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受新冠疫情以及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财政收入降幅明显,同时为做好疫情防控和兜牢财政“三保”底线,财政支出仍要保持一定强度,收支矛盾异常突出。二是资金使用绩效有待提高。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绩效管理意识不强、编制目标不明确、结果应用不足等问题,导致资金使用绩效不高。对此,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2021年财政预算草案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做好财政工作意义重大。根据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结合我区经济发展形势,参照我区2020年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2021年财政预算草案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强财源建设,提高收入质量,提升财政保障能力;做好“六稳”“六保”,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切实保障重点领域支出需要;继续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强化绩效目标管理,推进绩效评价工作;依法进行预算公开,着力构建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

(一)地方一般公共预算

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情况

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021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012000万元,较上年预计完成数增长10%。按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科目分类:

税收收入968254 万元,较上年预计完成数增长10.1%,其中:增值税、改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主体税种551261万元,较上年预计完成数增长8.4%。

非税收入43746万元,较上年预计完成数增长8.7%,其中:教育费附加、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专项收入20751万元,较上年预计完成数增长7.3%;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政府住房基金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其他收入22995万元,较上年预计完成数增长10%。

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整体情况

2021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12000万元,市级基数返还9489万元,补贴及结算160000万元,调入资金98859万元,债务转贷收入31550万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为1311898万元。

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情况

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2021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726096万元,较上年区人代会批准的年初预算数下降1.8%。

按照经济科目分类,人员支出341753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数增长11.7%,主要原因是将社区工作者报酬列入人员经费保障;公用支出68012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下降3.8%,其中:“三公”经费2016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数下降10.9%;项目支出316331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下降12.8%。

按照功能科目分类,各功能科目支出预算如下: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16335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数下降2.3%;

2)国防支出854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数增长107.7%,主要原因是增加征兵经费;

3)公共安全支出70182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数下降16.8%,主要是消防大队经费调整到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科目支出;

4)教育支出192738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数增长0.2%;

5)科学技术支出26201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数增长5.4%;

6)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537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数下降21.1%,主要是受疫情影响计划减少群众聚集文旅活动;

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3571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数增长14.3%,主要原因是提高社区工作者报酬;

8)卫生健康支出40045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数增长12.3%;

9)节能环保支出2154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数下降5.2%;

10)城乡社区支出129892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数下降12.3%,主要原因是计划将符合条件的城建项目申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11)农林水支出5293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数增长8.3%,主要原因是增加长江禁捕和林业防护经费;

12)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1171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数增长15.7%,主要原因是国资局机构改革增加经费;

13)商业服务业等支出527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数下降49.0%,主要原因是因机构改革撤销物流事务中心;

14)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1108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数增长2.6%;

15)住房保障支出18787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数增长5.6%;

16)粮油物资储备支出365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数下降6.5%;

17)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3859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数增长205.3%,主要原因是消防大队经费调整到本科目列支;

18)预备费10000万元,与上年年初预算数一致;

19)其他支出800万元,与上年年初预算数一致;

20)债务付息支出8577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数增长11.7%;

21)债务发行费用支出100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数增长81.8%。

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整体情况

2021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26096万元,上划经费554252万元,债务还本支出31550万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计为1311898万元。

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平衡情况

按照以上安排,2021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为1311898万元,支出总计为1311898万元,全年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

1、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1)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3896万元,主要是工业用地挂牌出让收入。

(2)政府性基金补助收入

政府性基金补助收入292338万元,主要是市级返还的土地出让成本164586万元、土地出让净收益10766万元、国有土地收益基金116986万元。

(3)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整体情况

2021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3896万元,基金补助收入292338万元,收入总计为326234万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

1)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

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37848万元,主要是土地出让成本、国有土地收益基金、专项债券付息及发行费。

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的功能科目分类:

1)城乡社区支出209248万元;

2)债务付息支出28500万元;

3)债务发行费用支出100万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整体情况

2021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37848万元,调出至一般公共预算88386万元,支出总计为326234万元。

3、政府性基金预算平衡情况

按照以上安排,2021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计为326234万元,支出总计为326234万元,全年收支平衡。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

1)利润收入

区属国有企业利润收入146万元,其中:国有资产经营公司45万元、统筹发展投资有限公司80万元,建设投资有限公司21万元。

2)产权转让收入

产权转让收入1058万元,系国资公司下属南湖渔场土地征收所得。

3)上年结余

上年结余994万元。

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整体情况

2021年区属国有企业利润收入146万元、产权转让收入1058万元、上年结余994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计2198万元。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

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25万元,主要是:

1)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及改革成本支出1161万元,用于支持区属国企改革发展、弥补企业改制遗留问题等。

2)其他支出564万元,用于国资系统监管。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整体情况

2020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25万元,调出至一般公共预算473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总计2198万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平衡情况

按照以上安排,2021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计为2198万元,支出总计为2198万元,全年收支平衡。

四、2021年主要财政工作

2021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需要,按照全区“十四五”规划重点工作,做到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全力增收节支,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财政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着力强化财源建设,推进财政可持续发展

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疫后复苏步伐,培养壮大优质财源,增强财政发展后劲,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强化企业服务工作,促进企业疫后健康发展。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总部经济,围绕“一主两副一新城一绿洲”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文化创意、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及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财源建设充分运用财源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财源信息,密切跟踪房地产、建筑、新兴产业等重点税源动态,及时发现分析疫后收入变化情况以及新趋势,为全区决策提供有效依据。搭建政府债券管理平台,规范地方政府债券管理,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债券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的重要作用,积极促进经济内循环,为财政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着力加强收支管理,严格预算刚性约束

坚决贯彻落实“过紧日子”精神,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切实强化预算刚性约束。严格收入征收管理,依法依规组织征缴各项税费收入,确保应收尽收、及时入库。科学安排财政支出,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力度,健全绩效评价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严格落实预算法实施条例,加大宣传力度,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确需追加预算按照法定程序办理,维护预算严肃性。

(三)着力兜牢三保底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全面落实民生政策,增强惠民政策获得感和可持续性。支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力保障疫情防控经费,巩固疫情防控战果。支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应急物资保障制度,着力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支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高中特色多样化建设。支持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落实各项抚恤补助优待政策,保障和改善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支持文明城市建设,着力打造平安洪山,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优化城市路网建设,加快棚户区、老旧小区城市更新步伐,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四)着力推进财政改革,提升财政管理绩效

围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加快推进财政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切实提升管理效能。健全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推进绩效目标编制、绩效监控、绩效评价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加大直达资金监控力度,确保资金直达基层,切实做到惠企利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项目预算评审作用,节约项目建设资金,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简化政府采购流程,推进洪山政府采购监管平台与湖北省政府采购网对接,减少采购环节信息录入量。优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加大资产调剂使用力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各位代表、委员,2021年我们将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努力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高品质大学之城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区做出新的贡献!


 

洪山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审议稿)

 

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大常委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2020年的主要工作

2020年是武汉极不容易、极不平凡的一年。百年不遇的重大疫情,叠加历史少见的汛情,挑战前所未有。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和部署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一年来,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有力指导和中共洪山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凝聚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勇立潮头、担当作为,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疫后重振贡献了人大力量。

全年常委会认真行使立法建议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共举行区人大常委会会议8次,听取审议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情况的报告、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执行及调整方面的报告7项、专项工作报告2项,作出决议、决定19项,形成书面审议意见5件。召开主任会议11次,听取“一府两院”工作汇报20项,提出意见、建议36条。组织16次调研和视察活动。完成了区第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服务大局彰显政治担当。区人大常委会始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区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区委工作安排,自觉维护区委领导地位。严格执行重大事项向区委请示报告制度,健全常委会党组工作机制,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大依法履职的全过程各方面。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强化政治机关属性。注重思想理论武装,建立起覆盖常委会党组成员、常委会组成人员、区人大代表、常委会机关干部四个层面的联动学习制度,把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党组会议、主任会议、常委会会议的首要议题、首要内容。积极参加疫情防控、防汛抗洪抢险、全国文明城市复检、区级领导干部大接访和“七个一”等重点工作,圆满完成了区委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凝心聚力投身抗疫斗争。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的那一刻起,区人大常委会闻“疫”而动,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市、区委有关决策部署,区人大常委会发出了《致洪山区人大代表的一封信》,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职责担当积极参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意见》,增强“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政治自觉性和工作责任感。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均参与区疫情防控指挥部职责分工,深入各街乡、“方舱医院”、康复驿站现场督导疫情防控工作。人大机关党员干部按照区委“双进双防控”工作部署,分别下沉社区,定人定岗定点,开展摸排登记、体温测量、门岗值守、宣传引导、帮扶救助等工作。各街乡人大组织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响应,站到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利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优势,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救死扶伤、捐款捐物、支援前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铮铮誓言,展现新时代人大代表的责任担当。全区共有13名市、区人大代表受到全国、省、市、区各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表彰。

(三)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认真履行人事任免职权。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人大依法行使任免权相统一,健全人选情况介绍、任前法律考试、拟任职发言、宪法宣誓等制度,并探索推进对任命人员的依法监督。区人大常委会全年共依法任命国家工作人员19人,免职27人,接受了11名人大代表、2名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辞职请求,补选1名市人大代表、6名区人大代表,确保市委、区委人事安排意图顺利实现。组织法律知识考试6次,宪法宣誓仪式3场,12人次参加宣誓,增强了公职人员的宪法法律意识。

二、进一步深化监督工作,紧扣高质量发展精准发力

(一)紧扣“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开展监督。听取审议了区人民政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和“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情况的报告,推进政府围绕重大工程、项目、产业、政策做好谋划、抢抓机遇,研究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办法、新举措、新政策,确保“十四五”规划研究编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听取审议了区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重点企业和项目复工复产、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等方面工作情况,支持政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为促进经济重振、产业复苏、助企解困的一系列政策,着力改善营商环境,帮助企业重振信心。围绕辖区中小学校复学复课和疫情防控工作持续加强监督,推动政府加大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和学校建设力度。听取审议了我区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工作情况,推动市场监管与市场建设同步规划实施,促进农贸市场智慧化、超市化、个性化发展。紧扣创建国家文化金融示范区开展监督,视察了德成创投大厦武汉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湖北影视孵化基地等项目建设情况,听取审议了创建国家文化金融示范区工作情况的报告,支持政府探索符合洪山特点的文化与金融合作模式,扎实推进国家文化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工作。

(二)紧扣精细管理财政预算开展监督。听取审议了区人民政府关于2019年财政预算执行及其他收支审计、2019年财政收支决算、2020年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等情况,扎紧政府“钱袋子”,推动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支持政府建立问责机制,不断提高监督的刚性和力度。听取审议了洪山区疫情防控资金统筹使用情况及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有力保障了疫情防控的资金需求和部门工作的正常运转。听取审议了2019年度区属国有企业资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专项报告和全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促进国有资产动态管理、国有企业规范管理,实现资源性国有资产从实物管理向价值资产管理的转变。作出关于批准2020年洪山区财政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按照“全口径审查、全过程监管”的要求,对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了审计整改情况满意度测评。积极联通部门数据,完善在线监督网络中心。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区本级2020年财政总预算及区直5家预算单位申报的2020年项目支出预算编制情况进行评审,推动预算审查监督重点的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

(三)紧扣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监督。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询问。组织常委会委员及市区人大代表深入22家基层单位,采取“学、查、察、听、谈”等多种方式,对辖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深入调研和广泛征集意见。视察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洪山院区、洪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妇幼保健院新建项目建设情况,并对12个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了专题询问,提出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救治体系,加快基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等意见建议,促进我区5个医疗卫生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持续推动我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四)紧扣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监督。听取审议了我区园林绿化长效化管理工作情况,促进政府保持绿化景观提升的成果,加强园林绿化规划管理,提升管养专业水平,实现园林绿化全面提档升级,打造绿色和谐的人居环境。高度关注城市垃圾分类工作,审议了垃圾分类工作情况报告,推动政府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加快硬件投入和末端处理能力建设,整合社会力量科学推进“变废为宝”项目。继续督导南湖治污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及时督促检查街道、社区河湖长制的落实情况。

(五)紧扣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开展监督。听取审议了区人民政府关于《洪山区2016-2020年法治建设暨第七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和行政复议工作情况的报告,推动政府把行政复议工作纳入法治政府建设考核,认真落实好群众的复议请求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围绕推动全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通过专题调研、会议审议、代表视察等方式,促进政府部门构建联防联控联治相协调、人防物防技防相融合的治安防控新格局。组织开展对公检法三机关办案质量检查工作,组织法制委委员、法学专家和资深律师组成的评审组,对公检法三机关抽查的90件案件进行了阅卷评查、评定等次、反馈意见,促进司法机关持续提高办案质量和执法水平。认真审议了公检法三机关办案质量检查情况的报告,推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办案全流程标准化管理,提高司法执法队伍能力建设。开展《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执法检查,倡导全社会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推动疫情防控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组织对《消防法》和《社区矫正法》贯彻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推动老旧社区消防基础设施和消防责任体系建设,强化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和关爱。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全年共受理群众涉法涉诉信访件8件,督办省、市人大转办件2件,接待群众来访10人次,全部信访案件均在规定期限内办结,及时解决了群众合理诉求。

(六)紧扣保障和改善民生开展监督。通过组织代表视察、听取议案办理进展情况汇报、召开代表见面会、邀请代表参与调研提意见等多种方式,重点督办了《关于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培植力度,推进洪山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议案》,促进区政府加大教育工作力度,新建成中小学3所、开工2所,洪山高中领航学校建设稳步推进,洪山基础教育逐步向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全区关注教育、办好教育的良好氛围。重点督办了《关于洪山区深度优化养老服务、提升养老生活质量的建议》,支持政府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运用“互联网+”养老模式建立全区、街道和社区三级养老平台。

三、进一步发挥代表主体作用,支持和服务代表依法履职

(一)提高履职能力,保障代表履职。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网络授课宣讲民法典相关知识,听取区人大常委会委员现场授课解读民法典,提高了代表履职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邀请18名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组织62名区代表回选区述职,9名市代表在区人大常委会上述职。继续用好“代表之家”,树立代表典型,展示代表履职风采。明确各街乡人大每月开展“代表之家”接待活动不少于1次。将代表活动与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代表更好履职提供经费保障。

(二)突出代表主体,开展“三进”活动。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区人大常委会组织辖区全国、省、市、区、乡五级人大代表开展“进企业、进社区(村)、进选举单位”的活动,深入企业、社区和选举单位(选区)听取意见和建议。辖区352名各级人大代表累计参加“三进”活动652人次。组织代表结合企业发展、营商环境改善、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领域提出高质量意见建议,围绕群众关心的困难和问题累计提出区级职权范围内的书面建议14条,均已回复办理。

(三)督促做好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明确领衔督办责任,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向“一府两院”反馈,主动邀请代表与承办部门面对面交流,提高办理效率。坚持效果导向,通过微信公众号、政务办理工作群、议案建议管理系统三位一体的互联网手段同步公开议案建议办理工作进度,做到件件有督办,事事有落实。截止目前,74件代表建议(含3件重点建议)已全部办理答复。

(四)全面提高街乡人大工作水平。始终把充分发挥街乡人大作用、提高街乡人大工作水平作为一项基础性、重要性工作常抓不懈。组织各街道人大工委专职(副)主任参加全省人大街道工委负责人培训班,珞南街人大工委作了经验交流发言。配齐10个街道人大工委专职(副)主任,壮大了街乡人大工作力量。积极向上争取和探索托管区人大工作相关政策,组织召开托管区人大代表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座谈会,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

四、进一步强化自身建设,汇聚新时代人大工作合力

(一)进一步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组织机构建设。争取区委支持,设立了区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顺利完成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和职级晋升工作。以区委巡察组到人大机关开展政治巡视巡察为契机,切实加强人大机关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了机关学习、财务、会务、接待、采购、节假日值班、车辆管理、公文档案管理、老干部服务及看望慰问等各项工作制度。完成了机关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今年共编发常委会公报8期、主任会议纪要11期,参阅件及调研报告7篇。

(二)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激励干部职工工作热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开展“我的抗疫故事”党课宣讲活动,用伟大的抗疫精神感召激励干部职工。组织机关在职及离退休干部参加抗疫捐款,参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认真开展机关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充分发挥“学习强国”、武汉干部教育网络学院、法宣在线等学习平台的作用,机关党建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明显提高。以开展“党员干部下沉社区”活动为抓手,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协助党建对口联系的珞珈雅苑社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三)人大新闻舆论和宣传工作守正创新。进一步加强在媒体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宣传力度,提升区人大信息宣传的快捷有效性和多元多样性。今年以来,“洪山人大”微信公众号共发布人大动态、公示公告、代表风采、代表之声各栏目文章共计227篇,部分文章被“武汉人大”“洪山大学之城”等微信公众号采用。反映洪山人大倾力抗击疫情的通讯《战“疫”不胜誓不休》被《楚天主人》和《人民代表报》刊载。为褒扬代表在疫情防控中作出的贡献,推出《代表风采之“抗疫记”》。加强与外地人大的横向联系,提高区人大常委会及市、区人大代表影响力。

各位代表!区人大常委会过去一年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体区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全区各级人大工作者履职尽责、辛勤工作的结果,是“一府一委两院”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的结果,也是全区人民和社会各界充分信任、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大常委会向关心、支持和帮助人大工作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与区委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常委会的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监督工作的机制方式有待完善,监督实效需要进一步增强;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使范围需要进一步界定;服务代表依法履职的工作水平有待提高,机制举措需要进一步落细落实;议案建议督办工作还需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我们将虚心听取代表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建议,不断加强和改进各项工作。

2021年的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 “十四五”规划和实现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开局之年,也是本届人大的收官之年。区人大常委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中共洪山区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紧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助力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围绕我区加快建设高品质大学之城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区作出新的贡献。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政治引领,坚定人大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自觉以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审视人大工作,牢牢把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自觉地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提供有效可靠的制度载体、实施平台和运行轨道,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机活力。认真落实《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加强新时代人大工作和建设的意见》(鄂发[2020]18号)和《中共武汉市委关于加强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实施意见》(武发[2020]17号),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自觉维护区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以系统化思维谋划人大的行权重点、履职难点、创新亮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监督支持“一府一委两院”工作。坚持重大事项向区委请示报告,认真落实区委决策部署,把党的领导贯穿人大依法履职的全过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听取人民呼声,回应人民关切,接受人民监督,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公平正义和民生改善方面的需求,把人民当家作主融入到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画好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同心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坚持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洪山、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二、坚持依法监督,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服务大局中主动担当作为,聚焦“六稳”“六保”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的工作监督,为新时代追赶超越贡献人大力量。一是全面履行监督职责。坚持拓展刚性监督领域,深化刚性监督内容,提高刚性监督水平。围绕“十四五”规划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暨重点项目实施、财政预决算、审计整改情况的报告,促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养老、就业保障、生态环境、垃圾分类等社会重大问题和民生热点工作,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认真开展监督工作,有计划地安排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密切关注大学之城建设的重难点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询问,进一步推动大学之城建设向纵深发展。开展执法检查,促进常态化疫情防控落实落细。着力做好区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起步开局工作。强化监察和司法工作监督,促进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依法正确行使。按照宪法和监察法规定的国家监察职能范围,依法有序推进人大对监察机关工作的监督。推动司法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听取和审议公检法三机关工作情况报告,为疫后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进一步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二是依法审慎决定重大事项。围绕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适时作出决议决定,通过法定程序把区委决策部署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探索建立“一府一委两院”提请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清单机制,对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三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人大依法任免有机统一。规范做好选举任免工作,切实加强干部任前审查与任后监督,健全完善履职述职评价制度,探索开展述职评议,促进依法任命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履职、为民尽责。

三、深化代表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切实发挥人大代表汇集民意、凝聚力量、推动发展的作用,引导代表当好政策法律的宣传员、社情民意的传递员、改进工作的监督员,为洪山改革发展凝聚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继续加强代表履职培训,建立系统化、常态化代表教育培训机制,不断提高代表履职能力。丰富代表履职活动形式,健全代表参与视察调研、执法检查、列席有关会议等制度,拓宽代表履职途径。畅通代表建言献策渠道,完善代表建议督办机制和处理反馈机制,不断提高代表建议办理质量,推动建议办理从办结率向满意率的实质性转变,推进建议内容和办理结果公开,把代表建议转化为“一府一委两院”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和现实成果。更加注重对市区人大代表履职尽责、开展活动的宣传报道,充分展示代表新风采。坚持建立代表履职档案、履职考评、激励约束机制和向选民述职制度,完善代表履职监督工作,激发代表联系群众、服务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履职热情。加强与托管区人大代表的沟通和联系,充分发挥托管区代表作用。

四、着力强基固本,不断加强常委会机关及街乡人大工委自身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巩固和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加强人大常委会机关建设,完善议事程序和工作机制。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进一步加强“洪山人大”微信公众号的应用与推广,用信息化手段加大对人大特色亮点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作用。进一步贯彻《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街道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加强对街乡人大工作的领导,注重总结推广街乡人大典型经验,增强人大工作整体实效。

2021年下半年,区、乡两级人大将任期届满,我们要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区委部署,依法有序组织好区、乡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精心筹备好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严肃换届纪律,确保风清气正。

各位代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十四五”的宏伟蓝图催人奋进。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力同心、锐意进取,只争朝夕、不负重托、展现新作为,围绕我区加快建设高品质大学之城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区而努力奋斗!


 

洪山区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审议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洪山区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0年主要工作

在区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政协及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在上级法院指导下,我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区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决议,始终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工作目标,坚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努力为洪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务。2020年,受理各类案件22680件,结案18942件,法定审限内结案率99.8%,法官人均结案数321件,调整诉讼标的额53.5亿元。

一、坚定服务大局意识,协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坚决落实疫情防控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坚决贯彻区委统一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双进双防控”工作安排,抽调121名干警分赴47个社区,配合开展疫情防控,在防疫一线组建24个临时党支部,增强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审判执行工作,制定疫情防控、防范化解安全稳定风险等工作预案,稳妥开展集中防控期间的审判执行工作,努力维护社会基本面稳定。1月23日至4月8日,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35起,干警不惧风险、敢于战斗的工作事迹,先后26次被《人民法院报》《长江日报》等媒体报道。

全面推进平安洪山建设。受理刑事案件989件1385人,判处931件1241人。坚决落实扫黑除恶决战决胜阶段的工作部署,紧盯“六清”行动目标,努力打赢扫黑除恶收官之战。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审结“校园贷”“套路贷”涉恶案件12件41人,判处破坏基层社会治理的“村霸”涉恶案件2件3人,相关案件结案率100%,追缴罚没财产81.7万元,专项斗争实现结硬账、见成效。判处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90件119人,判处盗窃、网络诈骗、敲诈勒索等多发性侵财犯罪案件363件474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判处危险驾驶、交通肇事等危害交通秩序犯罪案件251件253人,维护公共安全。判处组织卖淫、贩卖毒品、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犯罪案件90件182人,净化社会风气。加强人权司法保障,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切实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全面准确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审结认罪认罚案件765件,从轻、减轻处罚883人,依法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

努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积极践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求,受理涉企案件10830件,审结8802件。围绕执行合同、办理破产等与司法密切相关的营商环境指标,强化专业审判团队建设,推动建立府院联动机制,破产清算类案件审判质效进一步提升。在办理武汉某置业公司破产清算案件中,对相关衍生诉讼,努力促成当事人达成和解,为破产重组减负增资。开通涉企执行案件绿色通道,执结相关案件2335件,执行到位案款3.7亿元,切实为企业恢复生产和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开司法服务三进”专项活动,走访武汉斗鱼公司、增益冷链有限公司等企业19家,召开营商环境工作座谈会,邀请39所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代表参会,听取工作意见和建议,更好服务“六稳”“六保”工作。全面推进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努力降低司法办案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精准服务辖区发展战略。助力建设国内一流大学之城,推进开学季法律课堂进校园,引导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推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校园。着力服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金融领域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审结涉众金融犯罪案件14件,切实维护良好金融秩序。准确适用新修订的民间借贷案件司法解释,审结民间借贷纠纷1168件,依法认定高利转贷、职业放贷等行为无效,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积极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诉源治理机制建设,加大普法工作力度,到企业社区宣讲民法典,开展法治宣传17次,报道典型案例36件,引导人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助力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二、牢记司法为民宗旨,努力增强群众获得感

全面优化诉讼服务机制。加快智慧法院建设步伐,强化全流程在线诉讼服务平台运用,网上立案989件,电子送达946次,在线开庭75场,提供跨域立案服务142次,努力提升服务的“精准度”和“满意度”。深化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应用,上诉案件卷宗实现网上流转,移送时间同比大幅下降。深化“分调裁审”改革,完善诉调对接工作机制,设立调解速裁区,一站式提供诉讼辅导、自助评估、多元调解、快审速裁、法律援助等服务。与区总工会协作,设立“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平台,诉前调解力量进一步壮大,现有特邀调解组织7个,特邀调解员51名,诉前委派调解纠纷3937件,调解成功率33%。

切实做好民生权益保障。受理民事案件15615件,审结12618件,其中化解婚姻、教育、医疗、住房、消费等民生领域纠纷3703件。审结涉及长租公寓的房屋租赁纠纷129件,为当事人挽回损失190万元。审结劳动争议纠纷534件,妥善处理因疫情防控引发的用工争议,强化对停工期间工资发放、劳动合同履行等问题的综合研判,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审结侵权责任纠纷1278件,推进城乡居民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统一试点,更好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审结离婚、继承等纠纷820件,建设圆桌式家事审判法庭,努力解决好群众的“家务事”,142起案件当事人经调解重归于好。对依法判决解除婚姻关系的案件,在全市法院率先推出制式离婚证明,落实便民举措。深化家事审判改革的工作经验,被“学习强国”、《人民法院报》等媒体报道。

大力促进行政争议化解。受理行政诉讼案件175件、非诉执行行政案件171件,审结287件。依法全面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判决撤销、变更行政行为20件,确认行政行为违法14件,判决履行法定职责18件,裁定驳回起诉24件,判决驳回诉讼请求21件,监督支持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依法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以撤诉、和解等方式化解行政争议15件。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落地见效,审结一起涉生活污水直排汤逊湖的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判决行政机关依法采取截污措施,共同维护武汉“百湖之市”美誉。认真执行新出台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规定,出庭应诉率96%。积极延伸行政审判职能,发出司法建议15份,助力法治政府建设。

始终坚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受理各类执行案件5730件,执结5106件,执行到位金额4.7亿元。精准适用失信惩戒措施,限制高消费4318人次,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458人次,移送涉嫌拒执犯罪线索5件,判处拒执犯罪案件2件2人。强化惩戒与激励并重,对符合法定情形的591名失信被执行人,及时删除失信名单。优化网络司法拍卖工作机制,综合运用定向询价、网络询价等方式,网络拍卖280次,成交额9408万元,标的成交率77%,为当事人节约佣金470万元,被执行财产处置效率大幅提升。创新执行工作方式,准确适用“活封活扣”等强制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对被执行人的不利影响。疫情防控期间,在办理腾退武汉某酒店租赁房屋执行案件中,暂缓腾退涉案房屋,协调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保障该酒店作为隔离点使用,盘活被执行财产,实现多方共赢。

三、紧盯公正司法目标,合力推进审判权规范运行

持续完善审判权高效运行机制。修订案件分配规定、人员职责清单等13项制度,落实随机分案要求,细化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权责范围,同步嵌入办案平台,实现履职行为规范有序,履职过程全程留痕。深化专业审判团队建设,定期调研案件变化态势,动态调整人员配备,类案审理成效不断放大。张家湾人民法庭买卖合同案件审判团队,法官月均结案超过30件。民一庭家事案件审判团队,案件平均审理期限79天。推进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确定专人办理小额诉讼案件,审结相关案件731件,平均审理期限38天,推行简易程序要素式审判,庭审时间同比缩短20%,实施普通程序独任审理机制,审结相关案件1437件,有效缓解案多人少矛盾。

系统集成法律统一适用机制。严格落实院庭长办案规定,重点承办发回重审、新型疑难以及涉众案件,院庭长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办案5820件,占比31%。充分发挥法官会议专业咨询、统一裁判尺度的职能,完善组织程序,优化议事规则,实施类案强制检索,实行会议纪要、审理报告备案制度,创新庭内法官会议与跨庭法官会议并行模式,召开法官会议148次,研讨疑难案件420件,促进司法公正。强化审判委员会的监督管理指导职责,研究法律适用有重大分歧、新型疑难等案件54件,组织开展最高人民法院委托的类案研究课题两项,研究通过各类典型参考案例60件,推动实现类案同判。

着力构建新型审判管理机制。贯彻“学新规、转观念、变习惯”的工作要求,实施“百日会战行动”,实行“一周一调度”的审判管理机制,努力弥补因疫情耽误的办案时间。完善办案差错责任规定,细化16种一般差错情形、18种重大差错情形、12种不承担办案责任的情形,明确办案责任标准。常态化开展质量评查,综合运用专项评查、随机抽查等方式,评查案件807件,实行院领导集中讲评机制,促进问题及时整改。搭建智慧服务平台,优化案件综合管理系统,设置快捷办理标识和重要事项提示,审判事务实现网上办理全覆盖,更好服务法官办案。在今年开展的全省法院审判管理专项评估中,各项指标好评率97.8%,位居全省基层法院前列。

不断健全审判权监督机制。制定民事审判工作流程指引,明确案件立案移送、排期送达、开庭审理等流程的时限要求,杜绝法官拖延办案、选择办案。强化院庭长审判监督职责,按照事中监督、全程留痕原则,做到精准标识、精确跟踪,避免监督缺位。识别监督“四类案件”60件,该类案件法定审限内结案率100%。全面推进司法公开,最大限度满足当事人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案件流程信息公开率97.5%,裁判文书上网率100%,庭审互联网直播5293场,在全省基层法院排名第一位。

四、抓牢自身建设任务,聚力锻造过硬法院队伍

巩固加强法院政治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举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专题读书会,坚持用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大力开展“两个坚持”教育,组织专题学习研讨活动6次,引导干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突出选人用人的政治标准,强化政治素质的常态化考核,择优选拔晋升干部52人次,进一步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

努力拓展党建工作成效。大力推进“头雁”培育行动,细化党建责任清单,加强支部书记述职考核,努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强化党员教育管理,144名党员干警常态化下沉社区,充分发挥党员在基层治理、疫情防控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推进“司法公开”“家事审判”等司法品牌建设,党建工作与审判工作实现良性互动。持续开展“法韵深深”读书会活动,在区直机关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上,举办廉政主题读书展示活动,百余名区直机关党组织书记现场观摩。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苏军和省市法院主要领导调研指导读书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不断深化司法能力建设。聚焦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育培训实施细则,突出实用实效导向,结合民法典、信息技术运用等主题,组织参加各类培训43场600余人次,努力补齐工作短板。聚焦执法办案任务,搭建司法研究工作体系,着力提升干警法律适用能力,报送中国法院年度案例40篇,6案入选《人民法院案例选》和全省法院典型案例11篇学术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聚焦精品创建工作,把打造优秀裁判文书、优秀庭审、精品案件作为能力建设重要载体,纳入法官审判绩效考核,作为级别晋升重要参考因素,激发法官内生动力。

持之以恒推进正风肃纪。深入开展“以案释德、以案释纪、以案释法”专题警示教育,积极组织“学训词、正风纪”学习教育活动,切实推进“强素质、转作风、抓落实”机关作风竞赛,促使干警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全面落实防止干预司法的“三个规定”,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对一名干警因子女违规代理案件进行组织处理,确保公正廉洁司法。出台信访工作管理规定,提高信访件办理质效,办理各类信访事项642件。加强审务督察,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发布督查通报26份,改进司法作风。准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实行“一案双查”制度,约谈函询干警14人次,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

五、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大力改进审判执行工作

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认真办理区人大常委会转办件。贯彻落实区人大年度办案质量检查工作部署,专题报告办案质量检查工作,研究制定审议意见落实方案。推进代表委员联络常态化,主动走访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广泛听取工作意见和建议,累计邀请100余名代表委员视察法院、评查案件、旁听庭审,编发《人大代表专刊》《政协委员专刊》《天平园地》2000余册,丰富联络形式,增强工作实效。自觉接受外部监督,支持监察机关依法开展监督工作,配合区纪委监委对法院工作人员的常态化监督,依法接受检察监督,办理检察建议14份,促进规范司法行为。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人民陪审员参与陪审案件2300件,微博、微信、网站推送司法信息367条,受理回复“院长信箱”“城市留言板”等251件,举办公众开放日16场,拓宽接受监督渠道,提升司法公信。

2020年,队伍中涌现了全省优秀直播法官晋艳影,全区抗疫先进个人肖晓敏,12名干警立功受奖,执行局被授予全区抗疫先进集体。多项工作经验15次被“学习强国”平台登载,作为全国基层法院的唯一代表,案例工作经验被最高人民法院作为“洪山样本”推广,“法韵深深”读书会入选全国法院党建十大创新案例,在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的现场推介会上,周强院长给予高度肯定。

各位代表,法院工作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离不开区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各位代表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在此,我代表全院干警向大家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法院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一是矛盾化解能力、诉讼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创新意识有待加强,在服务高质量发展、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还存在弱项。二是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落实力度还不够,审判权运行和监督机制有待健全,部分案件审理周期仍然较长,少数案件审判质量有待提升,法律统一适用机制存在短板。三是队伍建设水平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法官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司法作风建设任重而道远。对此,我们将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2021年工作思路

各位代表,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努力开创法院工作新局面,为实现我区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

一、对标辖区发展新形势,持续强化服务保障职能

围绕“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妥善处理涉及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案件,助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围绕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洪山,依法严惩各类犯罪行为,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维护安全稳定发展大局。围绕建设高品质大学之城发展战略,着力服务大学生、科技工作者等群体,积极延伸司法服务,全力为打造平安校园、创新高地提供司法保障。围绕服务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立足司法职能,积极营造有利于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的司法环境,着力为法治化营商环境贡献司法力量。

二、对标人民群众新期待,不断深化司法为民举措

改造升级诉讼服务中心,推进多元解纷、立案服务、分调裁审等协同建设,用最强力量、最好空间、最优服务,为实现公平正义提档加速。积极推广互联网司法新模式,建设六个互联网法庭,加快推动电子诉讼服务“掌上运行”,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在线诉讼的便利。大力推进民法典实施,广泛运用巡回审判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等形式,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更好维护人民权益。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优势依法开展行政审判工作,妥善化解行政争议,不断巩固“基本解决执行难”成果,及时兑现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

三、对标公正司法新需要,努力加快综合配套改革

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持续深化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严格落实院庭长、合议庭、审判员的权责规定,切实保障审判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不断完善审判权制约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和检察监督,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努力确保审判活动始终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下有序推进。不断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深入抓好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全面提升诉讼程序改革的整体效能,推动实现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紧紧围绕服务法官办案工作目标,加快建设司法大数据管理平台,普及运用文书智能纠错、类案智能推送等新技术,积极推动智慧法院建设取得新进步。

四、对标正风肃纪新精神,切实推进全面从严治院

严格落实关于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工作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切实将教育整顿融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工作全局,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确保教育整顿工作顺利推进。准确把握开展教育整顿的工作举措,突出“严”的主基调,把学习教育、查纠问题、整改落实贯穿始终,坚持刀刃向内,敢于动真碰硬,真正实现整改到位、建章立制的目的。不断放大教育整顿的工作成效,传承政法英模精神,持续加强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建设,永葆法院队伍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各位代表,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持续推进建设“全国一流法院”的征程中,我们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闯劲,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充分履行审判机关职能,砥砺奋进,勇毅笃行,努力为加快建设高品质大学之城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洪山区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有关用语解读

附件

 

《洪山区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有关用语解读

 

1. 数据说明:《工作报告》中数据统计期间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17日。其中,受理案件数包括去年旧存案件数和今年新收案件数。

2.“六清”行动:2020年4月8日,中央政法委秘书长、全国扫黑办主任陈一新主持召开全国扫黑办第九次主任会议时提出,要深入开展“六清”行动,展开扫黑除恶大决战。“六清”具体是指:“线索清仓”“逃犯清零”“案件清结”“伞网清除”“黑财清底”“行业清源”。

3. 府院联动机制:政府各职能部门和人民法院为更好的贯彻执行中央经济政策的有关精神,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相互协调、信息互通,对企业做到提前预防、及时救助、有序退市,以最快捷的行动、最低廉的成本、最合理的方式、最合法的程序推动供给侧改革以及处置僵尸企业。

4.“司法服务三进”:2020年,全省法院紧密围绕服务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开展司法服务进企业、进基层、进医院,推动代表委员联络常态化。

5.“分调裁审”:指在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建立矛盾纠纷分流机制,引导当事人采取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并积极开展诉调对接,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行业协会等开展调解工作,而对于登记立案的简单案件,组建速裁审判团队,快速审结案件,对于复杂案件,由专业化审判团队进行精细化审理。

6. 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2019年12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授权最高人民法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决定在北京、上海、江苏、湖北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级人民法院及其辖区内基层人民法院,就优化司法确认程序、完善小额诉讼程序、完善简易程序规则、扩大独任制适用范围、健全电子诉讼规则等,开展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工作,试点期限为二年。

7. 类案和关联案件强制检索:为统一法律适用,提升司法公信力,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统一法律适用加强类案检索的指导意见(试行)》,该意见自2020年7月31日起试行。要求拟提交专业法官会议或者审判委员会讨论的、缺乏明确裁判规则或者尚未形成统一裁判规则等四类案件应当进行类案检索。

8.“学新规、转观念、变习惯”:近几年来,我院案件数量持续攀升,受理案件数量均在两万件以上,位居全省基层法院前列。为缓解案多人少矛盾,我院提出“学新规、转观念、变习惯”的工作思路,要求法官及司法辅助人员不断学习新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转变传统的审判理念和固有的审判习惯,不断适应审判执行工作新形势新发展。

9.“百日会战行动”:为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审判执行工作各项任务,从921日起,我院所有业务庭开始加班,全力以赴,加大积案清理力度,减少“五类案件”(办理过延长、暂停、中止、扣除、审判程序转换的未结案件)数量,努力提高办案质效。

10.“四类案件”:具体指涉及群体性纠纷,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件;疑难、复杂且在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与本院或上级法院的类案判决可能发生冲突的案件;有关单位或个人反映法官有违法审判行为的案件。

11.“两个坚持”教育:是全国法院系统开展的重要专题教育活动,“两个坚持”具体指“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2.“三个规定”:具体指《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及《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

   


 

关于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议案

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

(审议稿)

 

各位代表:

现将区人民政府办理洪山区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议案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请予以审议。

一、办理工作总体情况

洪山区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共交办区人民政府议案1件,代表建议74件(其中重点代表建议3件);闭会期间代表建议14件。按照归口办理的原则,43个区直部门和单位承担了办理工作任务。目前,区人大议案已按照办理工作方案完成年度工作任务,74件会议期间代表建议(含3件重点建议)和14件闭会期间代表建议已全部办理答复代表,代表反馈意见满意78件,基本满意10件,不满意0件。

二、区人大议案《关于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培植力度,推进洪山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议案》的办理情况

(一)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努力缓解“上学难”问题

1.优化学校项目审批流程。区规划部门对中小学类项目的行政审批时间不超过30个工作日。中小学项目的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等审批工作,统一由洪山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在区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办理,实现“一条龙”审批服务。在民办中小学的设立审批上,区行政审批局优化办理流程,将法定的90个工作日压缩到27个工作日。通过“一事联办”的审批模式,实现了“三个一”审批。

2.协调推动教育规划落实。目前,区教育局正在按照武汉市部署编制洪山区中小学布局规划(2020-2035年),根据城市实际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教育规划。雄楚大道方家嘴的规划中学基本完成土地腾退,正在办理前期手续;保利心语教育用地目前在协调阶段;武铁佳苑的教育用地属于国有用地,区土地中心已经对接相关部门和机构进行评估收储。为满足文化大道沿线的入学需求,区政府和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签署合作开办武城职附小的协议,目前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评审已基本通过。

3.加快中小学、幼儿园配建。2020年重点推进项目为新改扩建公益普惠性幼儿园5所、配建中小学8所。目前5所公益普惠性幼儿园新改扩建项目已取得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设计招标已完成,同步启动预算评审和清单控制价制作。配建8所中小学项目中,洪山实验中学(华一初东原启城分校)和卓刀泉中学张家湾分校已竣工验收。英格中学一分校(书城路)10月已完成招标,正在施工建设。华师附属武汉书院世家中学(爱家名校华城中学)已取得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方案已通过,初步设计和概算已取得区发改局批复,目前正在进行施工、监理招标。张家湾小学一分校根据地质专家论证的治理方案,正在推进前期相关手续街道口小学和平分校正在有序施工。东湖外国语学校正在进行项目前准备工作。白沙洲中学鑫思维教育产业园项目一期)试桩工作已经完成,正在有序施工。

4.不断拓宽合作办学路径。一是拓宽和优质学校合作路径。已和武汉小学合作签署办学协议,在高铁商务区共建一所30班规模公办小学(武汉小学洪山华侨城分校)。二是深化和高校合作办学模式。已和华中师范大学签署了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洪山理想城市小学、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洪山理想城市中学合作共建协议。和华师一附中合作办学的优质资源引进洪山实验中学(华师一东原启城分校)今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学校第一期设计规模为36个班,最大容量为60个班。华师一附中选派的教育教学管理团队已到校开展工作,教师团队由洪山区全区遴选的优秀教师和华师一附中骨干教师组成。三是积极支持民办单位办学。由武汉鑫思维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投资的鑫思维教育产业园一期工程白沙洲中学正在有序施工。

(二)不断提升办学质量,满足辖区居民“上好学”需求

1.深化集团化办学和名校牵引。区政府高度重视通过集团化办学推动区域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已将“持续深化集团化办学和合作办学、义务教育学校100%参与学区制管理”纳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专项绩效管理目标。目前全区学校100%纳入学区制管理,共有30所初中、小学加入集团化办学,组建7个教育集团,集团校坚持师资共享、资源共用、教研共建、管理共赢,引领带动各校均衡快速发展。为提升梨园片区的教育质量,拟在该区域探索实践“初小教育联盟”的管理模式改革,梨园中学、梨园小学组建成教育联盟,明确联盟校长的管理职责,针对区域生源特点进行九年教育整体规划,加强初中、小学的衔接教育,同时继续发挥两所学校小班化教学特色,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师资队伍的力量,为周边居民办更加满意的教育。为充分发挥集团化办学在白沙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集中力量打造洪山实验小学,学校北校区(原广埠屯小学清江锦城分校)建校4年,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品质得到周边居民的认可和称赞。为满足周边居民日益增长的入学需求,学校南校区(广埠屯小学青菱城市花园分校)于今年7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经资源整合,学校更名为洪山实验小学,实行一校两区模式办学,为该片区更多居民提供优质教育。

2.依托互联网提升教学质量。疫情期间,全区中小学从2月10日开始实施“空中课堂”在线教学。在区教育局统一部署和指导下,各学段根据学情为学生提供各具特色、营养丰富的“空中课堂大礼包”。小学推出的“小洪空中课堂”,“小洪空中课堂样本课”先后被央视焦点访谈、人民网、荆楚网、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洪山大学之城等媒体宣传和报道,并获得湖北省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典型案例一等奖。复学后,继续深化以互联网+“享受教育—课堂生态重构”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以“教育开放月”、“智慧校园”创建为契机,总结、推广空中课堂在线教学工作成效和经验。推进智慧课堂实践,积极探索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线上线下一体、课内课外衔接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3.全力做好中高考备考工作。疫情期间,在各区纷纷开展毕业年级校级网课安排的同时,我区仍然坚持在教育云平台上提供区级复习备考课程资源,从2月5日至5月19日,全区遴选的骨干教师组成备考团队,为初中毕业年级提供优质备考资源课程322节,时长、节数均为全市第一,为2020年战疫备考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全区中、高考成绩显著。中考方面,普通高中上线率52.62%,比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示范高中上线率43.21%;全口径普高率达到55%以上,创历史新高。500分以上21人,在全市公办教育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高考方面,全口径一本上线率54.3%,大文大理一本上线668人,创历史新高。

(三)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洪山教育软实力

1.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区委统一部署,区教育局机关及二级单位机构改革工作顺利完成。区教育局党委出台《关于直属学校(幼儿园)内设机构设置暨中层干部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青荷工程”、“青蓝工程”等一系列关于后备干部培养的举措即将实施。校长任期制改革实施意见正在酝酿中。

2.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激发教育人才队伍活力。一是进行绩效激励机制改革,将“目标责任奖+30%奖励性绩效工资”纳入统筹分配;注重实绩,真正拉开差距,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二是抓好“区管校聘”工作的筹备和前期培训工作,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在现有的编制政策基础上,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三是落实保障全体教师特别是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目前已完成2019年和2020年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差额兑现。

3.丰富教师引入渠道,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一是通过人事代理教师专项招聘、公开招聘、事业编招考、安置免费师范生等多种渠道,共补充新教师377名。与2019年相比,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由65人增加到157人,占比由23%提升至49%;其中研究生人数由55人增加到140人,占比由18.3%提高到36.8%,全区教师的学历结构显著优化。二是积极争取教师编制,2021年将补充事业编制教师政策由“退三进一”争取到“退二进一”。三是加大骨干教师引进力度。2019年面向高级职称、省特级教师、黄鹤英才招聘骨干教师3名,2020年底前拟专项招聘4名学科竞赛教练和3名学科骨干,进一步增强全区学校骨干教师队伍力量。

4.完善教师培养机制,提升教师能力素质。实施“强基、壮腰、磨尖”工程。制定“分级负责、分类培训、需求导向、注重实效”的新教师培养计划,着力培养一批中青年拔尖教师,注重骨干教师培养和动态考核力度,重点打造市区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着力培养本土名师。上一学年度,全区开设108个教师培训项目(含国培、市培、区培),参训教师达8371人次。组织推评区级第十二批优秀青年教师57名、学科带头人64名,推评市级第十二批优秀青年教师35名、学科带头人13名。51人次在市级以上体音美教学比赛活动中获奖,38人次在中职教师技能大赛中获奖。区级评选推荐优课188节,其中荣获部级优课8节,省级优课17节,市级优课50余节。多名教师在各级教学竞赛中获奖。

5.狠抓师德师风建设,营造尊师重教氛围。一是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月”活动,弘扬先进,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大力宣传表彰教师先进典型。上一学年度评选表彰区级“年度教师”1名,“四有好教师”21名,区级教育教学能手250名,教育管理能手117名,相较上一学年度增加评选表彰“杏坛新秀”147名。二是进一步完善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工作机制,通过自评、互评、学生参评、领导测评等形式对教师的师德进行全面评价。组织全区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将师德考核与教师年度考核相结合,全面客观评价教师的师德表现。三是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100%受理涉及师德师风投诉,从严治理师德突出问题。全力查处有偿补课等突出师德师风问题

(四)全力打造洪山高中“领航学校”,引领洪山教育高质量发展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一校三区”布局。洪山高中本校区教学楼预计2020年11月底完成地下工程,2021年1月底结构封顶,8月底交付使用。综合体育馆预计2021年5月底结构封顶,12月底交付使用。洪山高中初中部预计2020年12月底完成地下工程,2021年1月底主体结构封顶,2021年7月底交付使用。洪山高中滨江校区目前已取得72亩土地的国有土地使用批准书。按照省级示范高中办学规模规格(60个班),72亩土地不能满足学校配套建设规划,计划进行土地调规,使征地面积达到150亩以上,力争2023年建成招生。

2.保障经费投入,积极引进人才。每年在年初预算中安排省级示范学校专项资金400万元,该项资金由学校根据自身需要独立测算、独立申报、独立实施。在高级教师人才引进方面给予专项资金保障,切实支持骨干教师招聘工作。2019年引入特级教师2名。2020年,区教育局拟通过专项招聘引进竞赛教练,提升洪山高中教师队伍核心竞争力。

3.推进校园周边综合整治,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一是协调推进洪山高中周边市政路网建设,缓解交通拥堵。由区建投公司负责的龙王咀中路(雄楚大道-康福路)已开工建设,同时,东湖高新区将洪山高中门口龙王咀路(熊家咀路)纳入2020年城建前期计划,拟于2021年开工。二是推进校园周边交通秩序整治。建立“一校一警一预案”巡查、重点时段护校制度,设立校园警务室,上、放学时段“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畅通“警校家”护安保畅机制做到“交警疏导、学校督导、家长引导”常态运行,对接送学生的家长车辆,学校安排值班人员、保安、志愿者协同交警、辅警,加强引导,防止接送车辆无序停放、滞留等造成校门口及周边交通拥堵情况发生。不断完善洪山高中周边道路警示标示、信号和车辆减速缓冲带、限速板等设施,施划交通斑马线,设置校门口限制区域等工作。三是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严查校园周边食品餐饮流动摊贩经营社会娱乐经营场所确保校园周边环境安全、稳定、和谐。

2020年,洪山高中“领航学校”创建取得突破性进展。1月9日,洪山高中顺利通过“领航学校”建设初评验收,考评组高度评价洪山区预算投入11.8亿元打造洪山高中“一校三区”领航学校建设专项规划的做法,并对洪山高中近年的快速发展和创建成效表示高度肯定。

2020年,洪山高中高考成绩再创新高,再次刷新历史记录。650分以上8人,600分以上150人,强基领航班100%过600分,均分635分;竞赛班八成学生过600分。理科占晗婧同学667分获洪山区理科第一名;文科赵子然同学以641分位居湖北省第32名(原始分排名),获洪山区文科第一名;王甜甜同学以637分位居湖北省第50名(原始分排名)。大文大理一本上线442人。全口径一本上线488人,上线率91.2%(含体育、艺术、传媒、飞行员、西藏生)。国际部12名同学被多伦多大学等名校录取。同时,洪山高中2020年招生工作成效显著。分配生招生工作进一步提升,优质生源有一定程度回流。通过增设信息技术竞赛班特色办学举措,吸引本区优质生源效果初显。2020年洪山高中中招指令线448分,在其他大多数省级示范高中录取线普遍下滑和洪山高中扩招20人的背景下,分数线同去年维持不变,显示出洪山高中良好的办学成果和口碑。

(五)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洪山教育知名度和美誉度

坚持全方位加强主流思想舆论导向,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积极创新开展宣传活动。线上充分发挥“两微一端”传播快、受众广的优势,积极宣传洪山教育新发展,传播洪山教育好声音。积极联络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等主流媒体对洪山教育中涌现出的先进模范事迹、教师队伍正面典型、中小学教育创新活动等进行专版宣传,推出专题报道500余篇,充分展示了洪山教师队伍潜心教书育人的形象和洪山教育创新发展的成果。

三、区人大重点建议办理情况

(一)区人大1号重点建议《关于加快推进杨春湖高铁商务区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集聚的建议》

区委书记林文书、代区长严中兴、常务副区长张健多次到现场调度指导,查看建设进度,并亲自协调处理土方清运消纳、电力保障等问题,各项目单位自加压力,在疫情仍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全力推进。

1.推进新经济载体建设,促进早见成效

一是高标准规划建设高端商务写字楼。在建的华侨城欢乐天际广场区项目(A地块)高端写字楼宇群包括3座超高层塔楼(299米超甲级1座,甲级2座,建筑面积24.1万平方米)和3座高端SOHO公寓(165米以上,建筑面积17.72万平方米);华侨城欢乐天际中央区项目(158地块)高端写字楼宇群包括2座塔楼(250米超甲级1座,甲级1座,建筑面积共计16万平方米)和3座高端SOHO公寓(建筑面积23.58万平方米);前霖实业杨春湖项目(B地块)高端写字楼宇群包括3座塔楼(272米超甲级1座,甲级2座,建筑面积16.9万平方米)和4座高端SOHO公寓(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以上三大项目合计甲级超高层写字楼8座,总面积约57万平方米。此外,首开金茂府商业办公写字楼群共计4座12万平方米,其中办公写字楼2座6万平方米,SOHO公寓2座6万平方米。同时,将规划建设400米地标新经济中心,届时武汉高铁商务区将成为洪山区甲级写字楼体量最大、数量最多的智能高端集聚地和总部经济核心载体。

上述重大项目正在快速推进。华侨城A地块T1、T2、T3甲级写字楼正在主体结构施工,商业摩尔(约12万平方米)计划2021年初封顶;前霖实业B地块A4、A5甲级写字楼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计划2021年4月封顶,裙楼(宝能仓储会员店)同期交付;首开金茂府C地块C3地块住宅项目已建成入住,与街道口幼儿园签订入驻协议,C04地块开盘预售,3号、4号商务办公写字楼落成招商,C02部分楼宇开盘预售;邻湖一方高品质酒店公寓开盘热销,成为武汉房地产又一热盘;P(2019)090号地块由湖北楚天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承接开发,将规划建设15万平方米的文创综合体,目前已完成地质勘探,正在进行方案设计;西藏大厦顺利摘牌,将规划建设藏民族文化创意体验综合体,目前正在进行土方开挖前期准备工作;舜安碧水文体中心完成立项变更,奔驰营销展示中心开工装修;武钢606项目已完成初步规划,现正通过公开征集方式,选定国际知名咨询机构开展产业定位研究。

2.坚持项目策划与招商引资并重,加快产业发展

一是完成“十四五”重点产业项目及规划定位研究,促进产业集聚。其中包括在建和签约落户的华侨城杨春湖A地块项目(欢乐天际广场区)、武汉前霖杨春湖项目(杨春湖B地块)、杨春湖核心区158地块(欢乐天际中央区)、西藏大厦、湖北日报传媒集团090地块(杨春湖文创综合体)等5个项目,以及5G智慧港(占地面积约390亩,计容面积约55万平方米,总投资120亿元)、新经济中心(占地面积515亩,计容面积约105万平方米,总投资300亿元)、武钢606(占地面积606亩,武冶重工旧厂区改造,其中,改造及新建部分总用地面积为422亩,总建筑面积为31.14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等3个项目,促进产业在商务区聚集。

二是夯实招商项目库,优中选优。今年以来,商务区分别与绿地集团、中信建发、启迪控股、卓尔集团、复星集团、中铁集团、合生创展、苏宁集团等知名企业招商洽谈,策划在商务区布局全球商品直购中心、5G智慧港、人工智能、艺术小镇、数字经济蜂巢、总部经济、游戏产业园、创新科技城等产业项目,不断夯实招商引资项目库,优中选优细化产业落地方案,实时推进项目供地。同时,以北洋桥村产业用地为试点,就建设永旺梦乐城与日本永旺湖北公司进行了多轮磋商,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待省市政府出台村集体产业用地挂牌交易实施细则后,跟踪推进。

三是打出组合拳,二次招商成果显现。10月10日,区政府与华侨城成功举办“武汉高铁商务区城市展厅落成开放暨《国家地理》杂志世界第一瞬间影像展启幕仪式”,集中展示推介武汉高铁商务区规划及华侨城欢乐天际项目,签约引进知名文化品牌上海钟书阁,并现场授牌,吸引大批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关注;与华侨城建立政企联合招商工作机制,劲牌公司、马来西亚IOI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前来考察洽谈;鉴于受疫情影响,国外公司代表无法到汉洽谈签约,会同华侨城启动“云招商、云签约”工作模式,成功签约英国BBC家庭娱乐中心及法国国际水秀公司,导入国际品牌主力店;区政府牵线搭桥,华侨城携手专业机构楷林国际集团,充分借力其在产业招商运营及写字楼专业物业管理的实力,导入产业资源;华侨城发起设立基金规模1亿元的华侨城中部城市发展基金,并与洪山区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管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子基金规模已达22亿元)共同助力,实现产业扶持培育与金融招商的双轮驱动。目前,华侨城中部集团、前海人寿集团湖北公司总部、BBC家庭娱乐中心、法国国际水秀、万豪集团(喜来登酒店、AC精品酒店)、博纳国际影业、劲乐企业管理公司、前海人寿武汉不动产管理平台及关联金融企业、莱华酒店集团、宝能全球直采仓储式会员店“东市西市”、希尔顿酒店、奔驰武汉展示体验中心、钟书阁书店、江城朗读者、游心咖啡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已协议入驻高铁商务区。

四是大力推进签约项目落地。10月20日,西藏大厦顺利摘牌,摘牌价10.05亿元。项目用地面积约34亩,总建筑面积10.08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8.5亿元,是集高端住宅、西藏自治区驻鄂、驻华中办事机构,西藏艺术酒店、藏医藏药大健康、演艺娱乐、民族特色农副产品电商平台等于一体的藏民族文化创意体验综合体。目前已启动土方工程。经艰苦努力,11月20日,洪山区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开工建设,项目占地面积约89亩,总建筑面积约23.12万平方米,设置床位1000张,投资概算约21.93亿元,按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建设,补齐了高铁商务区优质医疗资源短板。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克难攻坚,商务区高压线迁改、道路、综合管廊、电力、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加速,总投资将达92.24亿元。一是核心区市政道路及综合管廊工程进展顺利。霞光西路等5条道路完成投资0.55亿、工程量80%,计划2021年上半年竣工验收;一期13条道路计划于2021年1月逐步开工建设。一期综合管廊(礼和路综合管廊工程2.39公里)于4月8日武汉解封后即实施友谊大道片房屋拆迁,有力保障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全年完成投资1.01亿,完成工程量的26%;二、三期综合管廊已于2020年5月开工建设,其中二期全年完成投资1.58亿,完成工程量的17%;全部工程计划2022年底前竣工。此外,厂前村5、6号地块还建房项目配套市政道路由区建投公司组织实施,将在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并与还建房同步交付。二是中高压线迁改及变电站工程全面推进。前霖实业B地块高压线临时迁改工程于5月30日竣工;其它三个标段的电力隧道、管井建设全面推进,其中,拆迁量最大的一标段作业面逐步交付,计划2021年12月启动线缆下线工作。此外,杨春湖变电站、陈家嘴变电站纳入全市一流电网建设计划,完成规划选址调整,正在进行初步设计,近期将逐步开工建设。三是“两港海绵示范带”快速推进。东湖港绿道已建成投入使用;沙湖港完成港渠拓宽、岸线整治等主要工程;研学基地及公园配套设施(约5万平方米)土方工程已基本完成,计划于2021年上半年全面建成并交付使用。四是适时重启北洋桥生态公园建设。已先期完成总占地面积559亩的北洋桥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及临时绿化,完成投资2.86亿元。在此基础上,将建设占地面积393亩的北洋桥公园,总投资为6.35亿元。目前,已完成选址意见书及可研(代立项)批复、勘察设计招标、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因受高压线影响,造景堆土尚未达到设计标高,将适时开工建设。

4.还建房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强力督导推进逾期还建房项目建设,三大还建项目(总建筑面积84.66万平方米,5198套)均可达到市政府下达的年度逾期还建目标任务。包括①东方红片区1号还建地块9栋28.76万平方米,1689套,已完成工程进度90%,仅1栋未封顶。②厂前片区2、10号还建地块。10栋30.9万平方米,1862套,已完成工程进度90%,仅1栋未封顶。丝茅墩片区5、6号还建地块8栋24.99万平方米,1647套,主体结构全部封顶,正在进行门窗安装和内粉工程。三个还建项目正同步开始配套工程施工,正在拟定逾期还建户的分房方案。下一步将紧盯目标,倒排工期,全力推进,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及规划手续的办理,同时确保施工质量及安全;迅速启动分房工作,细化分房方案,全面完成逾期还建房建设目标任务。

5.积极推进绿岛小区土地收储

会同区城市改造更新局、区统投公司、天兴乡进行了多轮磋商,研究制定天兴乡三村城中村改造方案及资金总体平衡方案。目前,总体改造方案经报市政府,正与市土储、市财政局制定《资金总体平衡方案》,待获批后,强力推进相关工作。此外,天兴绿岛小区对接房源江南新天地A地块项目已开工建设;计划2021年启动土地腾退相关工作。

6.大力优化营商环境

以强力推进复工复产为抓手,以振兴疫后经济为己任,尽全力协调处理各类问题。一是协调行政审批局、规划分局、生态环境分局、城管局、园林局等单位,完成四渔场片填占塘堰洼地的审批,保障了东方红村5号还建地块、华侨城158地块的土方清运工作。二是相关职能部门大力支持,及时容缺办理了华侨城P158地块开设道口、树木迁移等审批。三是明确对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市级重大项目因疫情原因先开工后才完成审批手续的,免予行政处罚。四是区领导包帮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深入一线跟踪解决,做到真帮包,真解难。常务副区长张健亲自协调市规划、司法等部门,解决华侨城158地块土地出让金滞纳金免缴及土地出让合同签订问题,通过这些举措,有力推进了项目的加快建设,获得企业一致好评。五是协办单位聚焦问题,紧盯细节出实招,解难题。区发改局梳理企业反映的问题,坚持每周督导解决,对于地铁站口接驳等区内无法解决的问题,上报市发改委推进解决;区商务局与企业建立联合招商工作机制,助推二次招商和品牌导入;区建设局(建管站)深入建设工地指导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推进工程建设;区行政审批局、洪山规划分局召开现场工作会,送政策,解难题;区园林局迅速开展树木迁移,确保城市展厅160天建成开放;洪山生态环境分局、区城管执法局开启绿色通道,确保200多万方渣土的安全高效运出。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力助推了商务区开发建设。

(二)区人大2号重点建议《关于提升伏虎山烈士陵园环境,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议》

1.加强调研勘查,做好基础工作。今年疫情平稳后,区文旅局负责同志从4月份开始先后多次前往伏虎山烈士陵园考察勘测,向相关专家和教授了解伏虎山烈士陵园的文化和历史,并到区档案馆查阅相关文字资料。经过认真筛选,选定由湖北德沅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协助进行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

2.认真征求意见,完善提升方案。结合原案要求和办理工作计划安排,组织德沅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制定《伏虎山烈士陵园提升规划概念方案》。项目方案中包括增设伏虎山烈士陵园入口牌楼、新建陵园纪念牌坊、改造广场自然规划流线、改建公祭广场、伏虎山英烈事迹陈列馆以及陵园内部墓葬群环境改造等内容。今年6月以来,区文旅局组织人大代表、卓刀泉街、省林科院等单位多次就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反复征求意见,并根据代表和与会单位意见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多次优化调整。因省林科院对新建陵园纪念牌坊原选址提出异议,区文旅局于10月28日组织设计单位与负责该地块运营机构武汉华硕投资有限公司对接,重新进行项目整体踏勘及规划设计。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第三次设计方案,得到省林科院等相关单位的初步认可。

3.多方通力配合,提升周边环境。区园林局积极做好伏虎山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加强日常防火及安全巡查,做好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工作,全力做好烈士陵园绿化配套建设。洪山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结合武汉市紫线保护要求和公园绿地建设规范,同园林和文物保护部门一起,组织专门机构制定伏虎山烈士陵园环境提升规划设计,依据保护规划进行审查、审批,核发用地预审和选址意见书。卓刀泉街积极协调陵园周边单位、寺庙和商铺,做好陵园周边环境提升改造工作。

下一步,区文旅局将继续加强推进力度,保障项目后续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区人大3号重点建议《关于洪山区深度优化养老服务、提升养老生活质量的建议》

1.充分发挥区级养老智慧平台功能,为老人提供优质服务

2020年-2022年,区财政每年投入100万元资金,用于区级智慧养老平台的运营维护。一是在保证基本功能正常运转的前提下,继续优化业务流程、服务功能细节,确保平台运转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快捷性;二是利用信息平台的大数据分析手段,针对洪山区老人需求,进一步整合为老服务企业,引入武汉烽火科技、武汉同济医学科技集团公司、中国一冶武汉普仁易维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武汉长江现代物业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进驻我区居家养老市场,确保老人得到价优质高的服务。三是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综合监管的功能,将全区所有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养老机构、中心辐射及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网点纳入平台远程监管,安装远程可视对讲监控装置,足不出户,即可对全区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网点进行监管和服务。四是做好有关政策的制定及对街道、社区二级平台的全面监管,由区级养老智慧平台制定出二级平台运营各阶段的量化考评内容,并聘请第三方社会组织对二级运营商进行全面考评,依据考评结果做出政策补贴意见及退出建议五是完善与市级平台的对接,保障市区两级平台数据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全接入、服务全覆盖、过程全监管、效果全评估。

2.进一步加大投入,实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

全面实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工程,确保每一个社区都有至少一个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或“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网点”或老年食堂等养老服务设施。目前,我区已完成167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设置,实现具备条件的社区“应设尽设”。区民政局一是以目标任务的形式将新建养老服务设施数量下发到各街道,层层分解、责任到人。二是加强综合协调,根据各街道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实际需求,在加强指导各街道如何实施的同时,组织各街道到我市建设嵌入式养老模式较为成熟的区域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向各街道推荐为老服务社区组织,加强街道和各养老服务企业的相互了解,帮助各街道加速启动建设任务。三是加强督导,每月对各街道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进度进行通报,区民政局加强技术指导,各个环节、工作流程严格把关,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3.充分发挥养老服务设施各项功能,提升辖区养老设施服务质量

今年,我区正常运营的养老机构共有13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1家,社会办养老机构12家,养老机构总床位2971张,入住老人1012人;已建成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站)154家,嵌入式服务网点36家,中心辐射网点9家,拥有社区养老床位2499张;省医养康复示范项目今年新建成600张养老床位。全区共有养老床位6070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50张。按照市民政局的要求,今年,我区进一步狠抓养老设施服务质量提升工作,以洪山区社会福利院为标杆,逐步实现辖区内养老机构标准化管理、个性化服务,加强消防安全、食品卫生的监管,做好养老护理员培训工作,提高全区整体护理水平,增强入住老人的幸福感。严格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在完成全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全面推广社会化运营,由专业为老服务组织或企业为本辖区的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单亲老人和其它有托老需求的老年人群提供休闲娱乐、个人照顾、午间膳食供应、保健康复和交通接送等日间服务,将辖区内养老服务设施的各项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有效提升辖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4.加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培训工作

受疫情影响,今年以来,我区养老机构的首要任务是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所有养老机构实施精准封控管理。为提升我区养老机构护理服务水平,区民政局将养老护理员培训工作纳入年度考评内容,大力开展养老机构护理员职业技能线上培训工作,免费为养老机构提供线上培训,组织未持有证书护理员参加中国民政培训网在线学习,提升我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水平。今年,共有152名护理员经过培训并通过考试。

5.坚持部门和街道协同推进养老事业发展

一是强化医养结合,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推广洪山区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功能使用,通过服务平台,将医疗服务派送至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中心辐射式及嵌入式养老服务网点,有效发挥基层基本医疗服务功能。二是组织全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主动与周边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对接,为我区65岁以上老人进行一次免费体检,对老年人群体中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人群,由社区医疗机构提供1年4次免费血压、空腹血糖监测及1次免费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三是做好老年人健康管理专业项目的培训,提升社区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技术能力。四是组织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老年人健康宣传、义诊等活动,进一步推动家庭医生签约,为老年人提供线上咨询、就诊预约、就诊减免等服务。五是将我区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间文学四大类共15项非遗文化及老年康乐教程引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开展洪山区洪山经典京剧到养老机构、进社区活动,提高我区老年群体文化康乐生活质量。六是引进第三方社会组织,深入各养老机构,开展疫后关爱老人活动。七是指导养老智慧平台与区政府门户网站进行对接,促进我区“互联网+居家养老”再上新台阶。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提高站位,加强组织领导

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区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批评意见的办理工作,把议案、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作为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抓手和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进洪山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今年1月3日,区政府常务会议第一时间专题研究部署区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明确要求区政府各部门、单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高质量办好每件议案、代表建议。针对区人大议案涉及的洪山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成立了由区政府区长挂帅的议案办理工作领导小组,每件议案、重点建议都按照职责分工,明确一位分管副区长具体负责。各责任区领导亲自参与议案、重点建议办理工作方案的研究制定,对议案、重点建议办理中涉及的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布置,把办理工作牢牢抓在手上,为高质量办好议案、代表建议打下坚实基础。以区政府办公室的名义及时印发了《关于认真做好2020年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办理工作的通知》(洪政办〔2020〕2号),对办理责任事项、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及办理答复流程规范等逐一进行了明确。全区各部门、街乡进一步落实“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综合科室协调督办、业务科室具体经办”的办理工作机制,确保了每件议案、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立行立改,推进问题解决

2020年以来,区直各部门、街乡一手抓防疫、防汛,一手抓议提案办理,克难攻坚,主动作为,积极推进人大代表反映问题的解决,真正把议提案办理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对代表建议中提出的简单易行的合理化建议,区相关部门迅速行动,立行立改,解决了一批代表反映的民生问题。二是对代表建议中反映需要一定时间解决的重难点问题,区相关部门攻坚克难,加快推进前期准备工作,明确推进时间节点,限时完成。

(三)加强督办,压实办理责任

进一步强化了对区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办理过程的督促检查。一是紧扣节点,督促承办单位严格按时限、规范要求完成办理工作各项任务。督促区人大议案、重点代表建议承办单位在春节前完成办理工作方案制定,做到早谋划、早启动,最大程度减少了疫情对办理工作的影响;督促代表建议主办、协办单位严格按照法定办理期限完成办理答复工作,区人大代表建议的协办答复于6月30日前按期全部完成,主办答复于7月31日前按期全部完成;闭会期间代表建议也全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复。对于各承办单位办理答复中各类格式规范进行严格审查,对答复不规范的第一时间退回责成重新答复。今年,各单位办理答复的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二是加强沟通,督促提高代表见面率。相关承办单位克服疫情、汛情等各种不利因素,通过上门走访、邀请现场视察、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全力提高见面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加强日常督导,推进办理进度。及时向各承办单位实时通报议案代表建议办理答复情况,对于推进滞后的单位,采取电话通报相关领导、个别约见的方式进行督导,促进了整体办理进度。

(四)加强协商,提高办理水平

在区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办理的过程中,各承办单位创新办理方式,加强与代表的沟通、协商,促进了办理工作的良性互动。区政府督查室通过下发和收集各承办单位《洪山区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实时掌握各单位走访沟通和代表反馈意见,对于代表反馈不满意的,及时督促主办单位重新走访和办理答复,对于代表反馈需其它单位协调落实的事项,及时督促相关单位办理落实,并与代表沟通,提高了办理实效。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尽管2020年全区议案、代表建议办理水平较过去有了进一步提高,但离区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的要求和居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受今年疫情、汛情影响,部分工作事项推进相对滞后;对代表的走访沟通有待进一步加强;办理答复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下一步,区政府和区相关部门、街乡将认真总结2020年全区议案建议办理工作的经验教训,加大工作力度,对本年度议案代表建议办理中涉及的未办结责任事项继续加大推进力度,务求办理实效。同时,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强化各项措施,促进全区议案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洪山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

出席、列席人员情况

(会期一天)

 

常委会组成人员出席情况:

出席人员刘悦斋  杨元宏  杨元知  王树忠  肖顺祥  苏民益      王晓琨

  尹卫华  尹其照      刘大学  孙兆臣  纪宏杰  杨建忠     

   李成强  李旭光  李治楚    线  张拥军  余春华  陆继红

陈建琴  周东胜  郭圣乾      梁习成      彭代平  谢卫东

鄢裕高  熊光华  熊贤斌

缺席人员:李建华  库盛国  彭文斌  程红霞    

列席人员:张    明新  闫小龙  吴祥林  燕来宾  李发明      艳阳

              庆平      付庆  

 

 

 

 

 

 

 

 

 

 

 

 

打印  |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