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体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财政信息>财政预算

关于洪山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及201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18-05-31 打印  |    字号:

 

  ——20171228日在洪山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洪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2017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8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区干部群众,认真落实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积极推进转型升级、加快社会发展、提升民生质量等重点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

  全年我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920亿元(以下数据均为预计),同比增长9%;服务业增加值完成715亿元,同比增长9%;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95.6亿元,同比增长10.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8.9亿元,同比增长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4.4亿元,同比增长10.2%;实际利用外资3.2亿美元,同比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113元,同比增长9.3%;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3.8%

  (一)主导产业发展有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现代服务业发展稳步推进。全区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0.0922.1177.8。积极协调税务、工商、街道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做好服务业“小进规”摸底排查和入库工作,完成入库企业47家。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环境建设,奖励19家服务业企业。制定了《洪山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及《洪山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理事会议事规则》,成立洪山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理事会,统筹基金整体运作。组建武汉市洪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并确定该公司作为引导基金托管机构、建设银行洪山支行为托管银行,确定筹集2亿的基金规模。

  工业发展提质增效。以实施“两化”融合发展计划为抓手,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着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施27个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技改投资12.4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的80.8%。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户。组织、推荐企业申请落实各级专项资金3747.5万元,组织推荐马应龙等7家企业申报省级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组织马应龙、烽火通信等3家重点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国家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

  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迅速。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72亿元,增长12%,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200家。全年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设立规模达20亿元的武汉军民融合发展投资基金,支持龙头企业落户,着力打造军民融合产业集聚核心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累计建成省级文化产业基地16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武汉创意天地入驻企业达300余家,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着力打造高端专业的创新载体,融创智谷三期启动建设;烽火创新谷入驻企业和孵化团队已达110家;全年新增众创空间5家,新增国家级孵化器1家。

  “大学之城”建设全面推进。基本完成“大学之城”总体规划编制,对规划区内优势资源和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盘整,摸清了规划区内存量空间约20.84平方公里,并对其发展进行全面规划。推进76个区校合作项目,华师附小等项目已经完工,文荟街下穿理工大通道等项目进展顺利,华师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洪山。引导辖区科技型企业与高校对接,全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在洪山就地转化,新建校企合作产学研基地8家,培育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3家,年申请专利11000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2亿元,位居中心城区前列。充分挖掘校友资源,积极支持、参与辖区高校举办的武汉·中国宝谷珠宝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等各类校友资智回汉活动,成功承办武汉高校校友总会联盟深圳站成立大会,先后签约校友资智回汉项目10个,签约金额678.9亿元。深入推动高校与社区融合,154个社区与37所高校200多个院系签订社区志愿服务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推动20万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提供广泛的志愿者服务,覆盖受益居民40余万人。

  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积极对接长江主轴和东湖城市绿心战略,大力推进杨春湖高铁商务区建设。拆迁商务区二期房屋66.4万平方米,东方红村、厂前村还建房前期工作及北洋桥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年内已开工并顺利推进,杨春湖公园海绵化改造工程已经完成,东湖金茂府、华侨城等标志性项目全面开工。高水平规划、建设青菱高科技产业园。园区还建房二期、三期已经建成。启动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搬迁改造工作。利德智能装备、美嘉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联东U谷已经落户。大力推进退人退耕,天兴生态绿洲建设取得新进展,完成还建、产业用房建筑总量测算、还建选址规划草案编制等基础工作,社保遗留问题基本解决,首期约1659亩建设用地计划已获批。

  (二)项目建设协调推进,发展基础稳步增强

  项目建设成果丰硕。坚持重大项目攻坚,遴选中建三局城市综合体、金控大厦、丁字桥南路、白沙洲三甲医院等35个产业、城建、民生领域的重点项目,实行区领导挂点、周调度、月比评、季拉练,力推项目开工建设。组织清理20112017年所有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情况,多方联动共同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全年97个区级重点项目可完成投资217亿元,圆满完成年度目标。备案和审批项目201,总投资700亿元。新入库项目10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5个。

  招商引资有新突破。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撑,全面推动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出台《关于支持引进和发展重点产业企业的意见(试行)》等一系列硬举措,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多方参与、考核激励”的招商工作新格局。牢牢盯住高品质产业项目,组织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参加招商活动10余次、考察招商项目40余个,引进华侨城华中集团总部、阿里巴巴—烽火机电产品知名产地等重大配套产业链项目33个,签约金额达2206亿元。全年实现招商引资总额482.8亿元,增长37.1%;完成外贸出口2.6亿美元,增长5%。新增市场主体18622户,总量达113294户,位居全市第3

  (三)城市发展和谐有序,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积极主动服务市级重点工程建设,全力做好杨泗港快速通道、武深高速、四环线洪山段、丁字桥南路、东湖绿道、地铁2号线延长线、5号线、8号线、11号线等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共征地1503亩、征收房屋40.2万平方米。加大张家湾、和平、南湖等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建设力度,着力化解交通瓶颈,区级道路工程开工29项,完工18项,马湖一路、柳园路、铁机路等道路建成通车。大力开展“四水共治”,实施治水项目65个,完成区级投资8亿元,南湖第二出江通道、夹套河骨干箱涵等19个项目全面完工,巡司河二期、南湖连通港综合整治等项目顺利推进,疏浚道路管涵1720公里,抽排设备增加至42台套,城区排渍功能显著提升,南湖、汤逊湖等地区排水防涝能力实现倍增。加强园林绿化工作,建设绿道23.3公里,新建街心公园4个,新增绿地41.7万平方米。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2.4%

  “三旧”改造成效明显。着力推动“三旧”改造,启动高压小区、湖工大马房山校区等旧城改造项目,华农三角地、省种子公司等5个项目进入供地环节;新路村二期综合改造方案已获批,板桥、胜利等2个村完成整村拆除市级验收,青菱、渔业等2个村土地摘牌。完成旧城改造拆迁35.1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拆迁131.5万平方米,还建房开工79万平方米、竣工63万平方米。全年各类拆迁累计突破200万平方米,为洪山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持续深入推进“城管革命”,强力开展控违拆违、渣土治理、违法占道等问题的专项整治。突出抓好主次干道、窗口地段及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强力整治渣土污染、违法占道、违法建设等城市顽疾,封停违规工地383个。加强对违法建设日常巡查控管,加大拆除力度,拆除违法建设16.4万平方米。取缔违法占道28621处。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新建垃圾屋(地埋站)11座。城市综合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按时限整改完成《湖北省贯彻落实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意见整改任务清单》,已公示并申请销号。加强湖泊保护,完成湖泊卫星图片核查和增补界桩、宣传牌更新,持续开展湖泊沿线整治工程,加大执法力度,全区未发生有影响的违法填湖事件。大力开展“拥抱蓝天行动计划”,强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落实禁燃区规定,改燃燃煤锅炉15台,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835辆,辖区空气质量稳中趋好,空气优良天数居全市第1

  (四)民生建设全面深入,“宜居洪山”凸显成效

  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大学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的帮扶力度,全区新增就业19446人,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2165万元,创业带动就业869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完成社会保险扩面8.1万人次,基本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深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保障性住房9669套、基本建成5858套、分配入住9396套。完善养老基础设施,投入1710万元,新建7家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和25个老年宜居社区。区社会福利院建成并投入运营。社会救助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综合施策推进精准扶贫工程,投入资金1525万元,实施扶贫项目55个。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开工建设区委党校。加快中小学配建,书城路小学等6所学校开工建设,洪山二小等4所小学投入使用,爱家名校华城中学等4所学校启动前期工作。创新教育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和平、张家湾地区筹建2所品牌民办国际学校。区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新建项目已经启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建设框架协议正式签约。制定下发《2017年全区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示范创建工作方案》(洪社办〔20171号),指导39个示范社区因地制宜制定工作方案,每个街道分别选出3个以上创新治理项目,打造出社区治理“样板”。

  2017年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区干部群众认真落实中央宏观经济政策,迎难而上,较好完成了各项计划目标。但我们也充分认识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全区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或问题:一是产业结构还不合理、现代服务业质量水平不高,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的发展还没有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发挥不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对全区经济的主导和拉动作用不充分,财政增长增收乏力。二是基础设施承载力不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交通拥堵、道路建设、环境整治等问题仍然突出,城市综合管理任务重、压力大。三是基础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建设没有跟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

  二、2018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预期

  2018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强化创新驱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激发经济发展活力;着力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宜居洪山;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完成区“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2018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2%,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招商引资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5%;城镇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完成市下达的节能降耗、碳减排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二)2018年主要工作举措

  1、以创新驱动为抓手,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契机,努力增强我区的核心竞争力。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协同发展的中高端产业体系。坚持规划引领,继续完善和修订大学之城核心示范区、武汉南大门、武汉·中国宝谷等重点区域规划,优化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围绕杨春湖、街道口、岳家嘴梨园等区域,进一步挖掘高端商务、楼宇经济、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增长潜力,逐步降低传统房地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重点推进华侨城中央文化商务区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层级。依托青菱高科技产业园、创谷等创新载体,加快软通动力、联东U谷、马应龙总部、天辉医用生物材料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步伐,推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深入实施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0%。

  2、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努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继续大力推进项目攻坚计划。落实好《区委区政府关于打好项目落地攻坚战的实施方案》,构建“开工一批、达产一批、征地一批、签约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发展格局,坚持领导挂点制度和项目协调会制度,积极帮助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加快厂前村、东方红村还建房建设;开工建设信和路、礼和路、和平港路等道路;全面推进金茂府、前海人寿等启动区项目建设。抓住七军会的有利契机,加快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搬迁改造步伐;开工建设青菱高科技园区还建房四期;完成杨林路、横三路等骨干路网建设,打通通用大道;确保百一光电、中船重工等项目年内开工,利德智能装备、美嘉塑料等项目建成投产。重点抓好中建三局总部、街道口片等项目的供地工作,全年续建和新建旧城改造项目45个,完成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40万平方米。完成城中村房屋拆迁130万平方米。还建房开工50万平方米,还建房竣工30万平方米。

  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实效。继续加强工作力度,尽快研究出台我区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主要功能区块,进一步明确招商引进的重点产业和布局,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从产业规划上、区域布局上进一步明确下来,力争解决好与东湖高新、武昌等区之间的协同发展的思路问题,为下一步招商工作指明方向。适时调整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全年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6个、30亿元以上项目1个;招商引资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以上,外贸出口增长5%。

  3、以民生建设为目的,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加强财税工作。重点支持商贸服务业、电子信息产业和智能制造业等产业带动性强、产业关联度大、财税贡献率高的企业引进和技术改造,培育新的财税增长点;大力支持园区和企业项目建设。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集中财力,重点支持青菱高科技园区、南湖(北港)创意产业园等园区和重点片区建设。要强化措施,切实加大协税护税力度,明确协税护税责任;财税部门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服务好企业的同时,加强税费征管,做到应收尽收,确保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

  改善和服务民生。采取多种办法筹措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按要求完成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任务。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建设好区创业服务中心,全年新增就业210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600人,帮扶困难群体再就业700人。积极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继续加快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弥补教育、医疗、养老部分区域短板。新增公办园1所、普惠性民办园3所。建成书城路小学等3所学校,开工建设华师一附中启城分校等3所学校,新建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4个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开工建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加强市场价格动态监测,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加大对不正当价格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串通涨价、价格欺诈等价格违法行为。

  4、以基础建设为载体,塑造城市管理新形象

  坚持建管并重。充分发挥投资平台作用,积极争取上级部门资金的支持,创新融资方式,千方百计利用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解决项目融资难题。重点向产业园区和民生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倾斜,重点确保市级城市建设项目中区级配套资金的到位。集中精力突破一批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城建计划中各项工程进度,特别是涉及市级重点项目的相关工作。扎实推进城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任务,加大征地拆迁力度,配合好轨道交通重点工程建设,全力弥补洪山渍水、拥堵等功能性短板。同时,结合创文、创卫,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园林绿化、湖泊治理等建设管理力度,着力提高城市绿化美化水平,全方位提升城市功能。

打印  |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