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体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党务公开

洪山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23-08-15 打印  |    字号:

  

  连日来,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洪山代表团进行了认真的审议。

  杨智代表说,希望洪山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真抓实干,担当善为,加快建设高品质大学之城和高质量创新发展核心动力区,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推动洪山高质量发展生动实践。建议一是洪山要积极主动融入武汉新城规划建设。省委、市委高度重视武汉新城的规划建设,武汉新城的功能定位与洪山的发展定位密切相关。洪山区要抓住发展机遇,积极争取、主动融入,更好借势借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二是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对武汉科技创新寄予厚望。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把科技创新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洪山区要在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重大历史使命中,主动领题、破题、解题,通过增强科创平台支撑,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等举措,切实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胜势”,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洪山贡献。三是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要按照省委、市委部署要求,深入开展共同缔造活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群策群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深入开展“城市更新年”行动,扎实推进重点片区优化升级和老旧小区改造,深化南湖等湖泊的水环境治理,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王清华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汇聚民智、凝聚民心、关注民生,完全赞同。用文市长对于报告的起草非常重视,前期安排各位副市长做了大量的调研,后又亲自主持若干场专题会议,听取了包括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参事、基层群众代表在内的各方意见和建议。报告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是一份来自人民服务人民的好报告。

  刘涛代表说,今年全市财政收入同比有一定增长,在当前形势下确实极不容易。疫情对我市消费市场的冲击很大,目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政府把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放在了第一位,符合武汉实际。洪山区的发明专利很多,占了全市的30%,但是转化少,转化的项目在洪山落地较少。洪山区的发明专利主要来自大学和科研院所,而其他区主要来自企业申报的。洪山区要狠抓项目落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覃道明代表说,建议一是要切实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提振发展信心。二要根据发展竞争的变化逻辑,勇于在体制机制上有更多原创性突破。三是将政府工作报告中“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移入“着力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更好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小标题中。四是江汉大学已被省政府纳入“双一流”建设四个省属重点之一,希望市委市政府给予更大支持。

  林文书代表说,一是加大房地产投资力度。继续实施城市更新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和“城市更新年”行动,在建设改善性住房和城市更新工作中改善民生。二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目前财政政策给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全市一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拥堵状况既有短板又有需求,而且都是有效投资,要抢抓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改善铁路、地铁、隧道、主干路网等交通状况。三是深入推进大学生留汉工程。拼人才就是拼未来,目前引进高端人才的机会千载难逢,要拿出真金白银的政策和措施,千方百计留住大学生、留住人才。

  刘栿堂代表说,建议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自然生态的修复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快推进东湖绿道三期建设。二是东湖风景区作为功能区,土地资源非常有限,推进景中村的改造效果不好,难度较大,建议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优化调整规划,引入适量高端产业和企业,解决村民关注的产业发展问题,更好地服务武汉新城建设。

  严中兴代表说,建议一是报告中增加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发展的表述,要优化相关配套政策,切实改善预期,注重提升武汉房地产的品质和价值。二是完善市区科教方面的投入机制,更多用市场化的方式参与高校科研,切实让成果在本地转化、项目在本地落地,要结合产业发展需要,集中财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行业科技创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本地联动,促进“三区融合”。三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体现更多洪山元素,如第13页倒数第1行,在“百步亭”后面,建议增加“白沙洲”。希望继续加大投入,打通洪山跨铁路、跨三环的交通瓶颈。

  施庆军代表说,建议一是坚持规划为引领,科学开展招商引资合作,有效推进城市更新,优化顶层设计,鼓励引入社会资本,制定城市更新融资操作细则,为社会资本参与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对城市更新的参与度,使土地出让工作顺利完成,实现财政资金高效运转、良性循环。二是加强政策指导,优化招商政策,将优质地块推向市场,择优择企参与城市更新项目建设,促进招商项目落地。三是借鉴先进城市的城市更新经验,逐步完善城市更新相关制度和政策体系。四是完善我市城市更新相关制度和政策。五是建议市级相关部门加快推进武昌殡仪馆搬迁事宜,尽快正式确定新馆选址,由政府平台企业进行建设运营,产生的收益支付企业投资,弥补资金缺口。

  夏海蓉代表说,建议一是2023年工作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增加关于特殊教育的内容。二是结合武汉入选全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在对内对外多领域深层次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做好“人”的文章,结合“银发经济、亲子经济、假日经济、夜间经济”聚“人群人气人流量”。三是发挥武汉教育资源优势,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促进大学教师技术项目落地转化,深化企业“职业导师”制度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通过打造“政、校、行、企”服务平台,育才引才留才,促进产教融合,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刘祖源代表说,建议一是将“武汉中央创智区”上升为市级战略,纳入市重点功能区规划编制体系,持之以恒坚持建设“大学之城”战略,以武汉市亮点片区建设为契机,参照中央商务区、中央文化区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明确“武汉中央创智区”发展定位,加大统筹协调推进力度。二是将街道口片区旧城改造纳入市城市更新的重点工程,从市级层面推动该区块建设,实现该片区功能和空间品质整体提升。三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增加关于“双碳”绿色发展方面的内容,推进新兴高科技和生态绿色产业发展目标。四是加快健康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疫情后基层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培训和人文关怀。五是充分发挥高校平台的科技人才优势和支撑作用,拿出更好的政策支持和鼓励高校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宋志奇代表说,武汉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下了大力气,取得了成效,政府服务企业,为企业排忧解难能力不断提升。建议根据武汉市“十四五”规划中明确的九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情况及未来规划作专门篇幅的描述。

  邓爱华代表说,建议一是结合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将《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列入2023年立法计划进行系统优化和完善,在保证生态控制线内生态用地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调整生态底线区与生态发展区的比例。二是对生态控制线的内部布局进行优化,采取灵活的供地方式,引入社会资本,盘活存量农村集体土地。三是协调农业农村部门,允许先建村、李桥村、汤逊湖村、老桥村在微改造过程中集并农用地,打造高质量标准农业基地。四是市区联动,破解资金难题,在生态绿地占补平衡、生态资金补偿、储备土地收益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五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增加关于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均等化的规划方面内容。

  陈先新代表说,建议一是关注洪山区青菱片区制造业的发展。把青菱两个市场异地搬迁计划列入202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议事日程,从市级层面制定搬迁方案,从根本上解决大货车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提升武汉南大门窗口形象,促进青菱商业用地利用,优化地区产业配比。二是由市商务局牵头,市区联动,对接高新区、经开区产业链,突出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重点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技术进链、企业进群、产业进园,打造集生产、销售、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工业体系。

  程红霞代表说,建议一是武汉作为国际大都市要加快开通相关国际航线的航班直飞,抢占旅游、探亲、经济交流合作等发展先机。二是武汉市高新技术创新企业数量多,还要提高质效和成果转化能力。严格评审企业创新能力,优化财政补贴政策,促进企业成为高附加值企业。三是疫情后期政府要加强对科学用药的指导,避免引起老百姓的心理恐慌,医保政策也要做相应调整和完善。

  李锐代表说,建议一是报告要直面市场主体、就业问题、财政问题,充分认识今后一段时间的经济困境以及所带来的失业问题。针对失业人员出台政策,企业减税降费。二是要促进消费,提高居民收入,保障就业。报告在注重市场发展主体数量的同时更要注重质量。三是加大支持武汉市大学生创新创业金融扶持力度,进一步强化创业就业标杆引领作用,深度开展创业就业经验分享、结对帮扶工作。四是厘清并落实武汉市新就业形态企业与新就业群体行业主管部门责任,积极促进新就业形态健康规范发展。五是推动武汉市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促进养老保障事业与经济共同发展。

  夏少林代表说,建议一是将优化营商环境全面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保持政策与措施的稳定性与连续性,用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让企业留得下,敢投资。二是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在奖励、减税降费、融资等方面全方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鼓励国有资本和政府引导基金优先投资。三是加强对政务窗口人员的业务培训,保障依法行政,维护政府形象。四是政府工作报告第10页第13行“完成省下达目标”建议修改为“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

  吴丰华代表说,建议一是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在社区建设公共药草园,编著《中药材进院品种推荐书》,并在口袋公园、社区园林建设中,融入中药材种植,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二是规范我市托幼服务行业管理。加快科学立法步伐,进一步明确托幼服务中各部门的责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规范课程培养体系,建设一批优质的托幼教师和保健队伍;搭建部门合作平台,最大限度减少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各项事务的无缝对接。

打印  |    字号:||